跨界融合选育生物脱硫催化剂(3)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跨界融合选育生物脱硫催化剂
28
石 油 炼 制 与 化 工 2007年 第38卷
以24h为1个周期的平行实验。循环3个周期结束后,测定其有机相的总硫含量,再分别与循环脱硫前总硫含量进行比较,观察融合子对93号汽油中有机硫的脱除能力[12,13]。
将上述实验中的15mL93号汽油更换为0号柴油,观察融合子对0号柴油中有机硫的脱除能力。2.5.10 硫含量的测定 93号汽油和0号柴油中
为:Bacillussubtilissubsp.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3.2 出发菌株和融合子的抗生素抗性实验及其形
态学比较
出发菌株和融合子的抗生素抗性实验及其形态学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见,白腐真菌与枯草芽孢杆菌通过原生质体融合,获得了具有双出发
菌株的性状,可产生孢子的跨界融合子(RH)。
表2 出发菌株和融合子的抗生素抗性及形态
培养基、性状鉴别培养基1鉴别培养基2鉴别培养基出发菌株
TL23-+---
的总硫含量采用微库仑法测定。微库仑仪操作条件:汽化段温度为600℃,燃烧段温度为800℃,稳定段温度700℃,氮气流量为150mL/min,氯气流量为150mL/min。通过分析硫标准溶液,计算总硫的转化率,消除三氧化硫未参加反应带来的误差;对未知试样进行测定,并进行计算后可求得未知样品中的硫含量。实验中DBT浓度和油品硫含量数据以均值表示,样本数量n为8,对脱硫前后DBT的量进行T检验。当概率p>0.05跨界融合子
(RH)++++++
+-++
白腐真菌
+;-表示出发菌
株在鉴别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当p≤0.05计学意义;当p≤0.意义。T时,p均小于0.3 结果与讨论
3.1 脱硫微生物的驯化、筛选和分离
3.3 融合子的筛选
出发菌株和融合子对DBT的脱硫效果见表3。由表3可见,RH21和RH22对DBT中的硫均有一定的脱除能力,并且随着脱硫时间的延长,RH21和RH22的脱硫能力逐渐增加。虽然RH21和RH22的脱硫性能与TL23差异不显著,但RH21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获得DBT的浓度与吸收峰峰面积的关系,绘制标准曲线,得到DBT的工作曲线方程为:y=7.055+0.04x,线性相关系数r=0.999912,线性范围为不大于800μg/g,线性关系较好。
实验经过驯化、分离、筛选获得3株具有一定脱硫能力的菌株,分别用TL21,TL22,TL23表示,其脱硫能力见表1。
表1 脱硫菌株对含DBT培养液脱硫效果
DBT浓度
和RH22为丝状生长微生物,其脱硫稳定性较原核微生物TL23强。
表3 菌株对含DBT培养液的脱硫效果
DBT浓度
脱硫12h后
%47.79041.9146.3236.21034.0036.39
脱硫24h后
mmol L-1
1.002.711.351.152.565.353.052.59
%63.24050.3657.7252.94043.9352.39
菌种 (脱硫前)/DBT浓度/脱硫率,DBT浓度/脱硫率,
L-1mmol L-1mmol
TL23
2.722.722.722.725.445.445.445.44
1.422.711.581.463.475.463.593.46
白腐真菌
RH21RH22TL23
脱硫12h后
DBT浓度/1.822.271.424.004.273.47
%33.8316.5447.7926.4721.5036.21
脱硫24h后
脱硫率,
%42.6525.7363.2440.6326.4752.94
mmol L-1
1.562.021.003.234.002.56
菌种(脱硫前)/
TL21TL22TL23TL21TL22TL23
2.722.722.725.445.445.44
脱硫率,DBT浓度/
L-1mmol L-1mmol
白腐真菌
RH21RH22
3.4 脱硫融合子对成品油中有机硫的脱除实验
脱硫融合子对成品油中有机硫的3周期循环脱除实验结果见表4和表5。由表4和表5可见,RH21和RH22在脱硫12h、3个周期循环后和24h、3个周期循环后,均具有较高的脱硫效果,且24h
由表1可见,3菌株对DBT中的硫均有一定的脱除能力,其中TL23脱硫效果最好;同时可以看出3菌株随着脱硫时间的延长,对硫的脱除能力逐渐
的脱硫效果明显好于12h的脱硫效果。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原生质体融合得到的微生物可以直
增加。3菌株均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鉴定
上一篇:新兵入伍欢送会新闻稿集锦
下一篇:医检教学大纲--妇产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