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题讲座结课论文(2)
时间:2025-04-21
时间:2025-04-21
生物工程专题讲座结课论文
摘要: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产品。多数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由菌体选育—菌体培养(发酵)—预处理—浓缩—产物捕集—纯化—精制等单元组成。习惯上将菌体培养以前的过程称为“上游工程”,与之相应的从发酵液、反应液和培养液中分离、精制有关产品的过程称为生物分离工程(Bio-Separations Engineering)亦称下游技术(Downstream Processing)
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起着关键作用:一方面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新成果没有合适的提取和精制的方法就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如果提取和精制方法落后,收率太低,成本太高,其生物产品的竞争力就不强(如甘油、衣康 酸等)。
关键词:生物分离 膜分离 离子交换 色层分离 集成化
新型分离方法的研究与开发
①膜分离技术完善与推广应用
②离子交换技术
③色层分离技术
④复合(集成)分离技术的研究
一.膜分离
1960年Loeb和Sourirajan制备出第一张具有高透水性和高脱盐率的不对称反渗透膜,是膜分离技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自此以后,不仅在膜材料范围上有了极大扩展,而且在制膜技术、组件结构及设备研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膜分离的概念:利用膜的选择性(孔径大小),以膜的两侧存在的能量差作为推动力,由于溶液中各组分透过膜的迁移率不同而实现分离的一种技术。
1.膜的分类
按孔径大小:微滤膜、超滤膜、反渗透膜、纳滤膜
按膜结构:对称性膜、不对称膜、复合膜
按材料分:天然高分子材料膜、合成高分子材料膜、无机材料膜
2.膜分离的特点:
①操作在常温下进行;
②是物理过程,不需加入化学试剂;
③不发生相变化(因而能耗较低);
④在很多情况下选择性较高;
⑤浓缩和纯化可在一个步骤内完成;
⑥设备易放大,可以分批或连续操作。
3.根据膜的孔径不同又可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滤(图一)
微滤和超滤都是利用膜的筛分性质,以压差为传质推动力,只是膜的孔径不同。 ① 微过滤(Micro-filtration, MF) 亦称精密过滤,膜孔0.05-10μm,可以除去所有的微生物,在生物工业中主要的应用如下:
a. 无菌空气的制备
b. 液体生物产品的澄清、除浊
下一篇:模电第八章 功率放大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