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时间:2025-07-07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

摘要:远古的先民经历了穴居之后逐渐走上了高土,建起了遮风避雨的房屋,过起了稳定的生活,从此“安土重迁”的观念深入到了历代中国人的心里。随着居住地的变化,各种建筑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现存的古迹和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我国的建筑居住文化的兴盛和发达。我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不仅可以在历史记载和现存古迹以及考古发现中得出,同时也可以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得到丰富的信息。通过这类似符号的汉字,我们窥测到远古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从汉字中探秘远古先民的精神归宿这些深层次的信息。

关键字:建筑 发展历程 精神归宿

建筑的“筑”的繁体字为“築”,由“竹”、“巩”、“木”三部分组成,“竹”为竹子;“木”为木头;“巩”的篆文像工人手执工具有所作为,后来表示使物坚固、牢固、结实。《说文·竹部》:“築,捣也。”築的本义为捣土使坚实。捣土是建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築”又引申为建造、修盖之意。所以说建筑是在土地上建造房屋以居住,但是这种居住方式并不是先祖最早的居住方式,所以说建筑是经过历史发展随着居住方式的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

穴居是我们祖先最原始的居住方式,这种穴居的居住方式在古书中有很多的记载 《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毛传》:“陶其土而复之,陶其壤而穴之。”《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太平御览》中引用项峻的《始学篇》曰:“上古皆穴处,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北方人穴居,古之遗俗也。”总结起来黄河流域的先民跨越了利用天然陵穴山洞,人工挖掘山洞和升到地面筑室居三个阶段。这种居住形式的变迁过程在汉字的字形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如《说文》:“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象形。”“厂”似人居住的岩穴。《说文》:“仄,侧倾也,从人在厂下。”“仄”似人侧身居于岩洞之形。后“广”《说文》:“因厂为尾,象对刺高尾之形”,段注“谓对面高尾森耸上刺也,首画象岩上有尾。”其本义为“因岩为尾”之意。之后又有“宕”,甲骨文的上部象窟的外形,下部为石会石洞之意。《说文》:“过也。一曰洞屋。从宀,碭省声。”这种居住方式都是因势而居,是穴居的最原始的方式,后来就发展成了人工挖掘洞穴而居,即穴居的真正的含义为掘穴而居,如“穴”《说文》:“地室也,从宀八声。”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训正曰:“像嵌空之形,非八声。”据考古发现这种穴居主要出现在新石器初期的黄河中上游。在古文字中体现这一形式的如“容”甲骨文似一口小肚大的可容物的地窖。祖先的这以居住形式延续了很久,如现在陕西河南一带的窑洞就是古代穴居的形式的遗留。

在掘穴而居之后的第三个阶段就是走上土地筑室而居,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建筑,这一阶段的建筑的发展过程体现在汉字的结构上就是以“宀”为部首的汉字,但是居住的建筑形式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也沉淀在汉字的结构中。“宋”字便是此类建筑的体现。从字形上分析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宋”形体相似,乃一脉相承。《说文》:“宋,居也,从宀从木。”段注“此字,本义未见经传。”上部为房屋的外部结构,下为木,木者,梁柱木桩之属,人所以依以居也,故其本意为房屋。其实这是先民的以木为梁柱的建筑类型。到后来木制的梁柱变成了墙体,如“宫”《说文》:“宫,室也。从宀躬省声。”甲骨文,其中外部的框为房屋的屋顶和墙体。宫的建筑类型有墙体,与原来的穴居和半穴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建筑居住文化.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