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212例临床分析(2)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1024.
ModDiagn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Aug
23(7)
万方数据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偏曲分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黔0.05)。两组鼻中隔偏曲分型见表1。
表l
两组患者鼻中隔偏曲分型构成情况比较[n【%l】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反复鼻出血、
头痛、鼻塞、头晕等。
113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入选患者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
且经相关检查确诊为鼻中隔偏曲.同时排除急性鼻腔、鼻窦、
鼻息肉感染患者。
1.4手术方法(1)内镜组:常规鼻腔麻醉后取半仰卧位,头拾高30。.于鼻黏膜交界处与鼻中隔左侧皮肤弧形切入,切开
鼻腔底部的黏骨膜与同侧黏软骨膜.用吸剥器分离黏骨膜与
黏软骨膜.分离范围以>偏曲部位1cm为宜.根据患者偏曲位置.本组212例患者中62例偏曲位置在鼻中隔软骨部.我们采取在原切口2mm后做第二切口。自上而下斜行切开软骨.分离对侧黏骨膜与黏软骨膜.置入鼻内镜.根据患者情况以咬骨钳或旋转刀切除偏曲:92例患者偏曲位于鼻中隔骨部,
即采取在筛骨与鼻中隔软骨垂直板交界处离断.进入右侧黏
骨膜下分离后,再使用咬骨钳切除偏曲:72例患者为单纯鼻中隔骨棘.即在棘突前部做切口.保持对侧黏骨膜完整,对偏曲的鼻中隔骨性支架进行切除.修整切除的鼻中隔软骨后植入鼻中隔黏骨膜下.对黏膜进行复位.冲洗术腔.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不缝合切口或间断缝合切口,常规鼻腔填塞2。3d抽出,
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氧氟沙星液与呋麻液交替点鼻。(2)传统
组: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常规鼻腔麻醉后患者取坐位,采用Killian法.从左侧中隔鼻阈后切入.对大部分鼻中隔软骨和骨进行切除。
1.5观察指标近期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
量、鼻黏膜完整数及通气功能障碍发生率:远期疗效观察患
者并发症发生率。1.6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O软件进行统计学处
理.计量资料以互±5表示.进行£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
义。2结果
2.1
近期疗效
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效果显示.内镜组鼻黏膜
完整197例,完整率92.92%:无1例患者发生通气功能障碍,平均手术时间31.59±3.52min.平均出血量20±5ml。与传统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远期疗效
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内镜组出现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O.5%:传统组出现23例并发症.发生率
为1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o.05)。
3讨论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好,从
表2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比较
注:与传统组比较,}:P<0.05
内镜组212例患者的治疗效果显示.内镜组鼻黏膜完整者197
例.完整率92.9%:无1例患者发生通气功能障碍。所有患者
均随访6~24个月.内镜组出现l例并发症。发生率为0.5%:传
统组出现并发症23例,发生率为11.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内镜下手术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术.且内
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证明鼻内镜手
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不仅具有极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分析鼻内镜手术能保持鼻黏膜完整性且不会造成术后
通气障碍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鼻内镜具有先进的成像系统和良好的照明系统,还具有放大功能.可保证手术在直视下进行。保证术中视野清晰,更好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层次与
大小.可最大限度减少操作的盲目性。从而避免了对鼻黏膜
及黏膜的损伤.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从随访6~24个月并发症
发生率比较显示.较之传统手术组.内镜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大大降低。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最大限度地保存鼻的解剖与生理功能.较之传统手术具有以下优点…:(1)鼻内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对组织损伤小.患者恢复快.手术更人性化与科学化。(2)鼻内镜具有先进的成像系统和良好的照明
系统.同时还具有放大功能.而传统手术仅在额镜反光照明
下进行,术野不清,易损伤鼻黏膜与中隔黏膜。(3)鼻内镜采用光导纤维照明.属于冷光源,分辨率高,无焦距限制,亮度强.无论距离远近,均可保持术野清晰。(4)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切口有较大灵活性.可根据患者偏曲位置选择切口.如单纯鼻中隔棘、嵴突仅需在嵴突表面擞自前向后切口
或局部偏曲前做切口.对偏曲的中隔支架进行去除即可.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鼻黏膜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李佩华.胡秉德,鼻内镜下局限性鼻中隔成形术【j].临床耳鼻蹈喉
科杂志,2006,20f19):898—899.
[2]王荣光.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 …… 此处隐藏:10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下一篇:考研英语二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