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有效活动的(5)
发布时间:2021-06-11
发布时间:2021-06-11
确定了教材,我们各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活动设计,并在我们的课堂中进行展示,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以教材作载体,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活泼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地说就是: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形式;教学组织过程要科学。经过多次实践后确定出最佳活动方案进行整理存档。
(三)教学后的总结
每位任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都要对每次的教学活动进行课堂反思和评价,将课例与对应的反思与评课装订成册,可以更有效的知道每次活动的成效,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五、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 2009年4月~2008年9月):调查实施该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制订较为完善、切实可行的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10年2月):定期学习教科研理论、课题相关专著、新课程解读等。利用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原则和策略。在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组织若干次专题研讨,改进方法,优化操作,做好典型教案、课件、教具、图片、案例、学生《品德与生活》成长档案袋等的资料积累工作,提炼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10年2月~2010年4月):整理研究资料,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快乐教育的方法、模式,撰写结题报告并进行应用与经验推广。
六、预期成果与成果形式。
预期成果:
1.促使学生对品德与生活学习产生积极情感,自主的参与学习活动,有效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效率,并可以为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
2.促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在课题研究结束时,形成具有一定水平的研究报告,将参加课题研究的专题总结、活动内容汇编成册,汇编相关的论文。
预期成果形式:
1、《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汇报课及优秀课堂教学音像资料。
2、《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3、《品德与生活(社会)》活动化教学课例,形成教学活动的案例库;
上一篇:一次函数经典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