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5-05-06
时间:2025-05-06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特点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有所耳闻,但是真正要理解其含义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有的学生能接触到一些工厂,但并不见得能了解到整个生产过程,更难以知道工厂发展的过程及今后的方向。从这方面看,教材过于简单、抽象,学生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法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发展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即:“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材料分析、 阅读归纳、生活经验总结、课题研究
教师协助促进——创设情境、思维牵引、方法指导、课堂调控
本节课具体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发现—推理式教学、问题探究教学、小组协作学习。这教学方法的实施,其根本性目的就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实现人人参与、面向全体,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合作,进一步突出学习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
四、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笔者将本节内容的教学形式设计为任务型教学。由教师指定任务,创设情境,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二)教学程序
1.课前准备
(1)结合《立体课堂》(我校教辅材料)中的“主干梳理”预习课文,熟悉本节内容。
(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搜集资料,了解厦门工业发展情况。
2.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合作探究,教授新课----巩固小结----反馈练习”四环节。
【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工业区位因素的选择,知道一个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建设工业区和工业城市,企业和政府在决策时需要考虑经济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将工厂定位,然后进行生产,其生产是由企业来完成的;企业的空间发展、集聚则形成了工业地域。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设计意图】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时也说明本节在该章中的地位。
【讲授新课】
案例1:
辽中南工业区
思考1:
分析图中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思考2:
图中工厂分布于同一多层标准化厂房的原因有哪些?
(课堂讨论)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展开分析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
另外,还可以举出一些比较常见、简单的工业生产(如服装、汽车等)来说明生产上的联系。
【设计意图】一方面,由乡土地理素材引出工业联系,为学生提供身边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身边的事例归纳总结工业联系的几种情况,通俗易懂的例子辅助理解。 (教师小结)
一、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联系
①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服装)②没有直接“投入-产出”生产联系(如汽车) …… 此处隐藏:2460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