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25-05-14
时间:2025-05-14
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宁洱县磨黑镇第二小学 贺满华
教学目标
1、理解“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四年级我们学过一篇访谈录,《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其中的大树是谁啊!
教案
生:是季羡林
师:出示季羡林生平,简介借此引出课题 板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生:齐读两遍课题
师:课题中有一组反义词,他们是什么?“自己”、“别人”,理解“让”的意思,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你做得到吗?为什么呢?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
二、感受德国的风俗特点
师:请你们带着问题:德国人的爱花、养花是怎样与众不同的呢?读课文
生:自读课文,并从文中画出
师:请你们说出所找语句
生:家家户户都在养花。课件展示,指名读。
师:真是个爱花的民族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
师:“临”是什么意思?
生:“临”是靠近
师:噢!我明白了,他们是把花种在靠近街道那边的窗台上,而我们是把花种在家里。
生: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这句话中的那个词,写得特别形象、生动
教案
生:脊梁
师:请摸一摸你的脊梁,这里的“脊梁”是什么意思? 生:摸自己的脊梁,这里指花的枝干
师:读到这句话,你眼前的花是一种什么姿态?谁来把这种特殊姿态表演出来吗?
生:演
师:它的花儿是朝谁开放的?
生:大路上的人们
师:是啊!养花人只看花的枝干,花儿是给别人看的,这就是德国人“我为人人”的境界。他们真傻!
生:他们不傻,来到街上他们就可以看别人的花儿
三、感受德国风景的奇丽
师:走在德国的大街上,你看到怎样的景象?
生: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师:课件出示,当你读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语时,眼前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生:一团接一团的花,花儿开的很艳丽
师:课件出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
生:认真看
师:什么场景是“花的海洋”?“应接不暇”是什么意
教案
思?
生:花儿多,面积大。眼睛都忙不过来
师:走在街道上,这条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条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街的这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街的那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个窗子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那个窗子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个窗子接一个窗子形成一片窗子,一片连一片,终于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看了这条街,看那条;看了左边的,看右边的;看了上面的,看下边的,看得眼花缭乱,就是应接不暇。课件出示场景图片,帮助理解
生:齐读
师:谁用声音,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告诉给别人呢?
生:举手,有感情的朗读
师:指名评议,范读
生:自读,齐读
师:谁来背一背
生:练习背诵
师:同学们,走在德国的大街上,养花人又可以看别人的花,这是一种什么境界
生:“人人为我”的境界
师:德国人的这种境界,四五十年以前就有了,再过四五十年,它还会存在吗?
教案
生:会,德国人已有了这种爱花、养花的习惯
师:是的,这已经成了他们的风俗,所以,季爷爷是怎么赞叹他们的?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
师:因为他们有什么境界啊!
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的境界
四、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
师:生活中,你碰到类似的事吗?请说一说
生:某同学的钱弄丢了,我借给他,到我没钱的时候,其他同学又借给我?……
师:这样的事例很多,希望同学们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品质用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
五、作业
1、抄写文中好句子
2、大胆想象“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并把它写下来。
附:
板书设计:
教案
教学反思:我用季羡林的生平及他写的《再返哥廷根》一组散文,顺势引出课题,带领学生释题,抓住“自己”和“别人”这一对反义词及“让”字,激发学生对具有这种境界的德国民族的好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又趁热打铁,让他们带着“德国人的爱花、养花是怎样的与众不同呢?”去自由读课文, …… 此处隐藏:52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