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期末考前最后练习2【中国经济史2】
时间:2025-04-24
时间:2025-04-24
吴江市汾湖高级中学第二学期考前最后练习(二)
高一历史(必修二——中国经济史2)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句话旨在说明两件事共同存在的缺点是:
A.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C.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D.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 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初期仍存在一定的阻力 B.“有形的手”打不过“无形的手”
C.实行改革是搞活经济的必由之路 D.农民偷逃税款是被追堵的主要因素
3. 1983年,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面都是美女这种现象,有人提出这样的质疑:“难道不能用女英雄代替美女吗?为什么不登卓越的工人、农民或在工作中作出特殊贡献的妇女的照片呢?”这种质疑说明改革开放初期:
A.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人们的思想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C.不尊重劳动妇女的旧观念有所抬头 D.西方腐朽生活方式开始影响中国
4. 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
①改进了生产工具 ②改变了生产单位 ③改变了产品分配形式 ④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A.②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5.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的农业合作化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点是: ①都给农民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②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都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④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这一论断的内涵是指计划和市场:
①都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 ②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
③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④是不能兼容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
7.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出现了: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8.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如果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9. 历史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反映。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
A.大人→先生 B.粮票→股票 C.法币→人民币 D.臣民→公民
10.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1.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的征文中说道:“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第一扇“窗”是指:
A.设立经济特区 B.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2. 有专家指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下列措施中属于“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是:
A.进行“一五”计划建设 B.设置深圳为经济特区
C.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决定上海为对外开放城市
13. 1912 年 3 月 2 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文中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 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 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 …… 此处隐藏:331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