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民族史(2)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以乌浒为乌武。乌浒、乌武,乃是同一族称无疑。
乌浒人,是由楚国方言称虎为“于菟”转音而来,土家与今·广西壮族言语风俗,有些相同是有由来的.新编《辞海》下册页3544于菟词条说:“于菟,虎的别称,《左传宣公四年》楚人 谓虎为于菟”。于音为乌,“于菟”、‘读如乌浒,或乌武。这是由楚国方言称虎为“于菟”的缘故。
8,夜郎: 汉代西南夷中较大的一个部族,或称南夷。原居地为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古夜郎目前所在地址:中国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镇(夜郎故都之竹王城,即唐朝大诗人李白流放之地)我们现在所指的夜郎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战国秦汉时期的夜郎;二是指上溯与它有关的古柯,下延至夜郎灭国以后汉晋直至当今。
夜郎是我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或曰部族联盟。西汉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并县),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常琼《华阳国志·南中志》)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其存在的上限似难确定,下限则被认为是在汉成帝河平年间(约公元前27年)。这一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这朵古代文明的奇葩尽管过早地凋谢了,而它的影响却历久不衰。
9,廪君蛮:廪君蛮 古族名,巴人的一支。秦汉时居巴郡、南郡(今川东、鄂西地区),故又称巴郡南 郡蛮。有巴、樊、(左“目”,右“覃”)、相、郑五姓,相传皆出自武落钟离山(今 湖北长阳很山),巴氏出于赤穴,其余四姓出于黑穴。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号廪 君,“俱事鬼神”,廪君死后化为白虎,后世相袭崇拜。 10,僰蛮:“僰人”是先秦时期就在中国西南居住的一个古老民族。僰(音bo,类“博”)人。"僰字读轻唇音为白。古时无轻唇音,只有重唇音,读濮。又称“山都掌”“都掌蛮”。据研究,濮即越人。人们多叫为百濮,百越。唐朝前以俚獠著称。宋代才开始以壮族为名 可见壮族是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主干,也是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流"。僰人在两千年里不断发展壮大,以至于成为了西南少数民族的领袖,而僰人雄据云贵川三界的咽喉地带,却并不是一个易于驯服的人群,因此历来是中央政府的心头之患。明朝开国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开始逐步限制僰人的利益,尤其万历初年,中央政府在这里强行废除了一直以来的蛮夷酋长制度,代之以汉臣,使原本紧张的对抗终于演变成一场全面反抗明朝政府的战争。
11,昆明蛮:
12,爨蛮:古乌蛮、白蛮大姓,又是古地域名。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统治集团爨氏大姓演变而成。晋宋至隋唐时爨氏分为东西两部(均在云南东部),大抵以曲靖至建水为界。东部以乌蛮为主,西部以白蛮为主。元代一般以乌蛮为黑爨以白蛮为白爨。明以后爨则专指“罗罗”。西爨地区的白蛮,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以滇僰、叟、爨为主体而不断融合其它各族(主要是迁入这个地区的汉族)人民而形成的一个接受汉族文化较多的民族集团。当时住在洱海地区的“河蛮”及其附近的“松外蛮”,虽都是“白蛮”的一部分还不在爨氏统治的范围内。
13,南诏: 南诏(738年-937年)是中国唐朝时代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 越南、缅甸的部份土地。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直到937年被段思平所灭,建立大理。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统一的政权,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据势力;集合各族共同立国,自然要废除羁縻状态;抵御唐与吐蕃两个强邻,自然要提高本国的经济与文化。经南诏以及大理前后五百余年的统治,国境内原来的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经济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汉族的水平。有些族虽然还保持所谓“故俗”,与南诏立国以前相比,数量却不是那么多,水平也多少有些提高了。
14,大理:大理国(白语:Dablit guaif)是位于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中古时代的一国,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上一篇:简明x86汇编语言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