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民族史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名词:
1,三苗: 在中国传说中“三苗”是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布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之间﹐即长江中游以南一带。梁启超认为﹐三苗的苗就是蛮﹐系一音之转﹐尧舜时称三苗﹐春秋时称蛮。
2,盘瓠蛮: 古族名。盘瓠蛮因以神犬盘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盘瓠蛮在秦汉时部落分散,各有首领,汉王朝授予邑君、邑长称号,颁赐印绶。蛮语称首领曰精夫,族人相呼曰姎徒。多居山壑,从事粗放农业。能织木皮为布,以草实为染料。衣服五色斑斓,赤髀横裙,以枲束发。汉王朝对他们收取"布"(作为赋税交纳的布)之赋,大人每岁征布一匹,小口半匹。由于官府徭役失平,妄增租赋,盘瓠蛮屡起反抗,杀长吏,烧官府,终汉之世,连绵不断。
3,武陵蛮: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
4,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不同的名称,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5,山越:汉末三国时期分布于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省部分山区古越族后裔的通称。百越的一支(见越)。由于秦汉以来长期民族融合的结果,山越已与汉人区别不大,其中还包括一部分因逃避政府赋役而入山的汉人。所以山越虽以种族作称谓,但实际上是居于山地的南方土著,故亦称“山民”。以农业为主,种植谷物;山出铜铁,自铸兵甲。他们大分散、小聚居,好习武,以山险为依托,组成武装集团,其首领称“帅”,对于封建中央政权处于半独立的状态。
6,俚人:6世纪的俚人“巢居崖处,尽力农事”,善于铸造铜鼓,解放后仅在高州(今广东省西南部)一带就发现铸造精美、花纹繁缛的粤式铜鼓40多面。说明当时贫富之间差距已经很大。金钱关系笼罩一切,甚至达到“父子别业,父贫,乃有质身于子”的状况出现。习俗呼其首领为“倒老”,又作“都老”。史书记载俚人“质直尚信”,“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至死不改”。还保持原始质朴的性格。
南越俚人“跨据山洞、部落十余万家”,首领冼氏,称雄岭南一带。南梁州刺史冼挺,曾持强侵掠近邻,得其妹冼夫人的规劝,怨隙渐息,海南、儋耳归附者竞有千余洞。冼夫人未嫁时,即贤明而多筹略,能抚绥部众,行军用师。后嫁高凉太守冯宝为妻,参预政事,对俚人首领犯法者,虽是亲族,也决不宽纵,从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从6世纪中叶到7世纪初,冼夫人从辅佐丈夫冯宝,儿子冯仆,一直与南朝梁、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由于冼夫人在岭南俚人中有着很高的威信,所以被奉为保境安民的“圣母”。当岭南发生动乱之际,冼夫人亲自披甲乘马,巡抚诸州,接受各地首领参谒,让他们继续统治自己原来的部落,为隋王朝稳定岭南地区作出了努力。冼夫人之孙冯盎被拜为高州刺史,冯宝被迫封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姓,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是6、7世纪时期杰出的俚人妹。
7,乌浒:是广西壮族先民之别称。《南方异物志》说:浒,地名,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①即地从族或人而得名。宋《舆地纪胜》卷一O三说:桂北“阳朔县,有夷人,名乌浒,在深山洞内,能织斑布。”有些文献又载:桂南横县有乌浒滩。可见,乌浒之名,不止见于一处。又乌浒以异地而别称,或由译音不同而异名,故
上一篇:简明x86汇编语言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