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x86汇编语言教程(19)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x86汇编语言
毫无疑问,以'protected mode'(保护模式), 'global descriptor table'(全局描述符表), 'local descriptor table'(本地描述符表)和'selector'(选择器)搜索,你会得到完整介绍它们的大量信息。
保护模式与实模式的内存类似,然而,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保护模式的内存是“线性”的。 新的计算机上,32-bit的寄存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如果你哪天听说你的CPU的寄存器不是32-bit的,那么它——简直可以肯定地说——的字长要比32-bit还要多。新的个人机上已经开始逐步采用64-bit的CPU了),换言之,实际上段/偏移量这一格局已经不再需要了。尽管如此,在继续看保护模式内存结构时,仍请记住段/偏移量的概念。不妨把段寄存器看作对于保护模式中的选择器的一个模拟。选择器是全局描述符表(Global Descriptor Table, GDT)或本地描述符表(Local Descriptor Table, LDT)的一个指针。
如图所示,GDT和LDT的每一个项目都描述一块内存。例如,一个项目中包含了某块被描述的内存的物理的基地址、长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信息。
保护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同时也是目前撰写应用程序时,最常用的CPU模式(运行在新的计算机上的操作系统很少有在实模式下运行的)。
为什么叫保护模式呢?它“保护”了什么?答案是进程的内存。保护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允许多个进程同时运行,并保护它们的内存不受其他进程的侵犯。这有点类似于C++中的机制,然而它的强制力要大得多。如果你的进程在保护模式下以不恰当的方式访问了内存(例如,写了“只读”内存,或读了不可读的内存,等等),那么CPU就会产生一个异常。这个异常将交给操作系统处理,而这种处理,假如你的程序没有特别说明操作系统该如何处理的话,一般就是杀掉做错了事情的进程。
我像这样的对话框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临时写了一个程序故意造成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