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语言,技巧,学生版(3)

时间:2025-07-10

小说语言,技巧,学生版

般是让人看得见、听得见或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具体人。两者范围大小不同: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对象是整篇的文章,至少是文章中的一大段话,因此在范围上远远超过了比喻涉及的范围;比喻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局限于一两个句子中。

3.对比;两个人物相互对比,或一个人物前后的行为形成对比,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

4.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某一细节为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人物或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首先抓住别里科夫衣着、行为、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突出特点进行“面”上的刻画。“恋爱事件”作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是“点”。点面结合使别里科夫的形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5.抑扬:抑扬有欲抑先扬和欲扬先抑两种方式,不论哪一种形式都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拓展、主题的表达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就是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形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欲擒故纵,引人入胜;设置悬念,形成波澜。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王夫人眼中的宝玉)是“抑”;(黛玉眼中的宝玉)就是“扬”,这更能表现宝玉的形象,同时也为《红楼梦》以后情节的拓展(宝黛爱情)作了铺垫,也体现着《红楼梦》揭露封建制度腐朽性的主题。

6.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小人物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7.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8.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对比、衬托(正衬和反衬):深化文章的主题。

9.虚实(正侧面):引发作者联想,使人物形象特点更突出、更丰满。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⑴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⑵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阅读第四页《蓑衣》回答: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7分)依据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阅读第四页《安娜之死》回答:15.请探究作品结尾“蜡烛”的意蕴。(6分)

39

小说语言,技巧,学生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