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题目(精)
时间:2025-05-01
时间:2025-05-01
一、单项选择题
1.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 农民和地主之间存在敌对情绪,并因
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 ”在随后的改革中,化解农民敌对悄绪的措施是:
A.农民要接受村社的严格管理 B.农民只有支付高额赎金才能获得土地
C.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块土地 D.宣布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自由
2.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图片, 图右边是新教,左边是天主教一本《圣经》就比教皇或教士都
重它反映的最主要信息是:
A.教会内部分裂,出现附属于王权的新教会 B.新教否定上帝的存在
c.蔑视教皇和天主教会,《圣经》权威至高无上 D.新教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3.古希腊阶级阶层中的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的目标是:
A.反对使用奴隶 B.废除民主政治
C.夺取旧贵族的土地 D.反对贵族专权
4.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B.萨拉米斯岛危机
C.“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 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5.梭伦改革中打破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局面的关键性措施是
A.颁布“解负令” B.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C.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D.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6.梭伦堪称雅典第一个平民领袖,主要是因为
A.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制原则 B.形式上承认雅典公民的平等权利
C.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选举法 D.开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完善时代
7.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对社会发展共同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了铁器使用和牛耕推广 B.导致土地所有制发生重大变化
C.逐步确立起新兴的封建制度 D.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8.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 ①勤奋劳作,努力
耕织 ②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 ③英勇善战,争立军功 ④努力读书,精通
四书五经 A.①④ B.③④ C.①③ D.③
9.一般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10.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
要意义在于: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11.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变法措施主要是( )
A.保甲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改革科举制度
12.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确立大一统抻权统治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割据.王权衰微 B.封建王权需要借助教会的支持
C.教皇实力强大 D.人们大都是教会的子民
13.商鞅变法在社会经济方面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耕战 C.重农抑商 D.统一度量衡
14.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 “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
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③什伍连坐法④焚烧诗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
15.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
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北宋统治下的洛阳呈现繁荣景象
C.唐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16.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C.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17.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
A.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 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C.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 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
1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被孝文帝喻为:“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是:
A.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迁都洛阳
19.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
20.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
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的是①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
上一篇:创业管理第九讲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