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族管弦乐队的建制问题
时间:2025-07-08
时间:2025-07-08
中国音乐(季刊)2005年第3期
CHINESE MUSIC
○ 范乃信
关于民族管弦乐队的建制问题
摘 要:自上世纪中叶后成形的民族管弦乐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贡献卓著,但在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中也暴露出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制约了民族音乐更健康前行的步伐。首先,民族管弦乐队建制的起点是仿生而非自生,以西方交响乐队为母体“克隆”的乐队形制存在文化和基因的冲突,认识和解决这些冲突所带来的问题是本文的初衷和目的。其次,民族的文化背景和审美取向可以反射出民族管弦乐队是否具备民族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合理性。最后,创作是延续民族音乐生命的“食粮”,希望不要使优秀的民族音乐传承和庞大的乐队断了粮草。
关键词:民族管弦乐队;交响乐队;仿生;律制;基因;五项组织原则;模糊;核心声部;微声部组;古法;新法;建制
中图分类号:J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923(2005)03-0033-05
民族管弦乐队是产生于现代的民族器乐组织形式,是乐队以汉族民乐器为基础,将吹管乐、打击乐、弹拨乐和拉弦乐组合在一起的、较大型的民族器乐表演团体。民族管弦乐队之所以产生于现代(非古已有之),实在是因为受西方交响乐队启蒙所致,与本土的文化传承反而生分疏远。通过下面两种乐队的形制比较,一目了然,便可看出两者间的仿生关系。
西方交响乐队(基础编制):
木管乐器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铜管乐器组(圆号、小号、长号、大号)。
打击乐器组(以定音鼓为核心,根据音乐需要入编的各种打击乐器)。
弦乐乐器组(小提琴Ⅰ、Ⅱ、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民族管弦乐队(基础编制):吹管乐器组(笛、管、笙、唢呐)。
打击乐器组(以大锣、小锣、小钹、鼓为基础,根据音乐需要添减其它打击乐器)。
弹拨乐器组(琵琶、阮、扬琴、筝)。
拉弦乐器组(高胡、二胡、中胡、大胡或大提琴、革胡或低音提琴)。
收稿日期:2004-12-03
西方交响乐队将音色统一、音域宽广并秉赋歌唱性的弦乐组作为构建乐队的基础,木管以其各异的音色为乐队添贴色彩,铜管则以它恢宏的金属性格增加乐队的力量。如果用生命形式来形容的话,弦乐似魂魄,铜管是筋骨,木管为皮肉,打击乐和其它乐器则堪比毛发衣饰等。整个形制和谐统一,取长补短,以音乐的交响性为本,构成有机的生命体。
民族管弦乐队在建制上似乎更形似于西方的交响乐队,尤其摆上舞台,黑压压一片好不气派,较之交响乐队毫不逊色。但音乐毕竟不是摆出来看的,民族管弦乐队存在着乐队声音表现的软肋以及建制方面的问题。一、乐队“基因”差异的问题
乐队建制的成败,关键在于结构是否合理,团队是否融合。像人一般,虽都具四肢八脉、五脏六腑,但若比例失调,相互冲突制约,那无疑是不健康的。不健康就应该医治调理,否则再优秀的指挥家和演奏家也于事无补。
平均律的诞生,使得以西方交响乐队修成正果。所有参与乐队的常规乐器均以平均律为构造基础,每件乐器的发音都实行标准化。统一实用的律制,创造出乐队在调性系统和乐器组之间自由转换的无障碍空间。平均律以牺牲
作者简介:范乃信(1955- ),男,博士,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