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企业_营改增_面临问题及应对措施_陈科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工作交流
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面临问题及应对措施
◎文/陈 科
“营改增”政策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纳税政策进行了摘 要:
较大的调整,从根本上取消了建筑行业的营业税。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筑行业,应积极应对“营改增”后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好税收筹划,降低企业自身的涉税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税负,为建筑施工企业合理纳税,取得税收收益而采取应对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应对措施关键词:
通常处于强势地位,很难实现转移税负压力。
2.建筑施工企业税务难以抵扣
在现行“营改增”税制改革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工成本难以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而从当前建筑企业普遍的人工成本占比来看,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工成本通常占25%左右的高比例。同时,建筑施工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抵扣方面,一些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中会使用其他项目中剩余的生产资料或企业自身加工生产的物料,而这部分材料无法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导致建筑企业无法对这部分费用进行抵扣。一些原材料的采购就地取材,向当地的材料供应商采购,而这些供应商多为自然人或个体工商户,不具备的一般纳税人资格,也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而造成进项税额无法抵扣。
3.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成果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在当前经济多变的环境下,建筑企业面临“营改增”带来的影响,一些建筑企业已经出现亏损现象,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建筑施工企业的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巨大,工程款项的回收期长,资金回笼慢,而增值税大多属于即期负债,对企业的现金资金流产生影响,造成企业经营资金周转困难。
一、引言
建筑施工企业业务范围较广,其上游密切的关联行业包括建材、机械制造类行业,下游涉及到房地产开发、餐饮、酒店、旅游等行业,建筑行业具有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属性,因此,在“营改增”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改制在具体的操作流程上更具复杂性,也面临着其他行业未曾出现的复杂问题。为了更好地规范和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完善税收制度,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要充分了解和加深对“营改增”的了解,并统筹做好税务规划,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二、“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业务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特别是在一些“营改增”后税收政策细节落实上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当前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在“营改增”执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营改增”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减少了建筑施工企业重复征税的可能性。按照“营改增”之前的税制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应该按照计价收入的3%来缴纳营业税,建筑施工企业在采购原材时已经缴纳了增值税,而这部分增值税无法抵扣进项税额,在“营改增”后避免出现重复征税的问题。同样地,“营改增”也避免了工程分包中出现重复征税的问题。大多数的建筑施工企业会采用联合投标的方式共同参与一个项目工程的竞标,中标后又会出现多家单位分包该工程,“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将分包单位的纳税总额进行抵扣,其纳税额将作为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的部分。作为一般纳税人的建筑施工企业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纳税总额,从而合理降低企业税负。
(二)“营改增”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的问题和挑战1.建筑施工企业实际税负可能增加
“营改增”的实施目的是降低建筑行业的整体税负,实现行业结构性减税。 “营改增”后施工企业的税负由原来的3%转为11%,而建筑施工原材料采购成本可以按照17%的进项税额抵扣,原则上可以减轻企业的税负,但据实际情况了解,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并未减少。在取得进项税抵扣水平方面,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有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企业的经营成本,其中,管理人员薪资,企业办公费、水电费、差旅费等费用都包含在间接成本当中。随着近年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这部分上涨的人工成本无法用于增值税的抵扣,税制改革后加重了企业的税负。同时,就销项税额来说,建筑企业属于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施工技术的差异性不大,而上游建筑企业
三、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建筑施工企业内部人员应加强税制改革管理意识面对“营改增”,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主动了解学习查阅相关财税法规,树立未雨绸缪的经营意识,及时有效地制定“营改增”税制改革后合理纳税的应对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涉税风险。同时,财务部门应积极组织企业内各职能部门共同学习政策变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进而协调配合财务人员的相关工作。例如,施工项目管理人员应合理安排项目的结算时点,主动协调业主总分包单位的结算进度,避免纳税义务提前、抵扣不足、占用当期资金。财务管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认真研究思考相关政策,重视和执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取得,防止出现采购过程中漏开、错开、乱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现象,以便纳税申报的顺利开展。
(二)积极探索降低税负对策,做好税务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