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4)
时间:2025-05-25
时间:2025-05-25
发现少了一条腿。面对“后不后悔”的疑问,他陷入了苦闷:他救了一车人的性命,可在住院的日子里,那一车人没有一个来探望过他。其实,哪怕只是一声“谢谢”,他也就无怨无悔了。
? ? ⑩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没有感恩,爱心之树就失去了成长的沃土,爱心之舟也必将搁浅在心灵的荒漠。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美好的情操和品德永远鲜亮。一个让崇高坠地、爱心落空的社会是多么让人失望啊!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我们需要倡导形成一种知辱明耻、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培育一种尊重奉献、褒扬崇高的价值追求。农民工兄弟未能从被他救了性命的人那里得到应有的感恩回馈,那么社会就要把最高的礼赞献给他,竭尽所能地帮助他,不能让他流血、流汗又流泪。
? ? 每个人对这个社会都有一份责任,当我们更多关注自己对他人的责任,而非他人对自己的;常怀感恩之心,而不是认为别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那么,爱心和感恩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大的互动,社会和谐也就大有希望。
由处理人际关系,到维护社会和谐的主题。材料本身虽然提出了诸多观点,但是考试本身要求应该作出积极的价值判断。这是考试的目的。
根据题目的作答要求,通过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2、3、9、10可以概括为“应当感恩”的一方,其观点为,受助学生应当懂得感恩,不与捐助者联系就是不懂感恩,应当被取消受助资格。感恩是做人的底线。感恩有助于形成知辱明耻、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培育尊重奉献、褒扬崇高的价值追求。只有爱心和感恩互动,才有利于社会和谐。
4、5、6、7、8可以概括为“不应求回报”的一方,其观点为被资助者的感恩对捐助者是一种激励,但捐助者以居高临下的心态要求受助者学生以低姿态的“感恩、亏欠”来面对捐助者和社会,会造成捐助者与受助者的不平等,给受助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捐助者不能强求受助者的回报,受助者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才是更好的感恩方式。
综上所述,第一题可以总结为:
基本共识:受助者对资助者应该感恩。
争议
的焦点是:受助者应该以何种方式表达感恩。一方认为受助者应经常与资助者保持联系,汇报情况以示感恩。感恩是做人的底线,被资助者的感恩对捐助者是一种激励。另一方则认为受助者做好本分的事情,将来回报社会是一种更好的感恩方式。要求受助学生以低姿态的感恩、亏欠来面对捐助者和社会,会造成捐助者与受助者
上一篇:如何创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