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2)

时间:2025-07-09

面来看,大一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最多,其次是大四、大二,大三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最少。但也有人做出不同结论:马伟娜[8]认为二三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高于大一,二三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在城乡上李艺敏[9]认为来自农村的学生的主观支持和支持总分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何心展[9]也认为来自农村的学生的主观支持得分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但在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 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中,大学生位于第六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据调查:我国常有孤独感的大学生约占28.6%,少有孤独感的约占31.7%,从未感到孤独感的学生几乎没有。产出孤独的原因又是多种多样,可以归结为:1、错误的自我评价,高估自己,看不起他人。2、同学之间的差异,每个人有不同的思想,当自己的思想不被人接受时,不受人重视时,孤独感开始产生。3、与父母的差距,两代人受到的教育文化,价值观不同,相互之间理解出现只从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满足于自身需要,当一旦得不到爱和理解,实现不了自己的内心目标,就会感到孤独。

我国学者郑涌将孤独感定义为四个维度: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孤独感体验、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和人际信念。其中对自己社交能力评价指对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看法;孤独感体验指孤独感情绪体验;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指对自己拥有的人际关系的看法;人际信念指对自己处好人际关系的信念。

国内有一些研究讨论了孤独感的性别、城乡、专业等差异,例如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