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实验报告(7)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考试助手
肌张力增大到等于后负荷(换能器弹簧片的反作用力)时(等长收缩),肌肉长度开始缩短,从施加刺激至神经干上到肌肉长度开始缩短之前,所发生的这些过程是潜伏期a—b段产生的原因。肌肉长度开始缩短,收缩曲线离开基线开始上升直至收缩结束(曲线顶峰),即收缩期,肌张力不再增加,属于等张收缩(曲线1的b—c段)。进入舒张期,由于肌浆网上钙泵作用加强,肌浆中的Ca2+又被泵回肌浆网中,肌浆中的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解离,肌钙蛋白分子构型恢复到以前状态,导致原肌宁蛋白分子构型也恢复到以前状态再次占据肌纤蛋白分子上的结合位点粗细肌丝解离,所有粗细肌丝全部解离,肌肉舒张曲线再次回到基线,此为舒张期(曲线1的c—d段),舒张期历时较收缩期稍长。
本实验在记录曲线3、4、5、6、7时,采用连续双次刺激,调节两次刺激的刺激间隔,使其由小到大,从本记录结果可以看出,当两次刺激的刺激间隔小于3ms时,连续双次刺激记录的肌肉收缩曲线与单收缩曲线完全一样(曲线3、4),这说明标本对连续双次刺激的第二次刺激未发生反应,其原因是第二次刺激落在第一次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内,当刺激间隔大于3ms时,连续双次刺激记录的肌肉收缩曲线与单收缩曲线形态不再相同,从曲线5、6可以看出波形只有一个,但幅度较单收缩曲线高,其原因是发生了收缩期的复合收缩,由于第一次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还没完成,第二次刺激又引起Ca2+从肌浆网向肌浆中释放,使肌浆中Ca2+浓度进一步升高,这也是所有复合收缩曲线幅度逐渐升高的直接原因。从曲线7可以看出,第二次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落在第一次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期,出现一个锯齿波。
本实验记录曲线8、9采用连续多次刺激,记录复合收缩曲线。曲线8用连续10次、刺激间隔为80ms的连续刺激,从曲线上可以看出逐渐增高的10个锯齿波相互融合(舒张期融合),即不完全强直收缩,曲线9用连续50次、刺激间隔为20ms的连续刺激,从曲线上可以看出融合的波形平滑无锯齿且收缩幅度上升最明显,收缩张力最大(收缩期融合),此即完全性强直收缩。
通过上述分析讨论,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使用不同的刺激方式,骨骼肌和收缩形式可分为单收缩和
复合收缩,随着刺激频率的不断增高,复合收缩又可分为不完全性强直收缩和完全性强直收缩,且以完全性强直收缩的肌肉收缩张力最大,作功能力最强。
注意事项:
1. 保持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活性(加任式液、不要用手和器械夹捏)
2. 刺激时间和强度一定按要求给予。
3. 刺激后要让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