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1.1《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教案 苏教版选修4
时间:2025-05-14
时间:2025-05-14
学案《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知识点讲解
课标解读
知识再现
知识点1.
化学变化中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
物质变化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能量变化的实质:破坏旧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需要放出能量,化学反应过
成中
,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如下图:
也可以从物质能量的角度来理解:
概念: 生成物总能量 能量 反应物总能量
学案《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1.
2.
3.
4. 反应热: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示,叫反应热. 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的反应叫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的反应叫吸热反应. 燃烧热:25°C、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
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kJ/mol或J/mol.
提示: (1)规定要在25°C,101kPa下测出热量,因为温度、压强不定反应热的数值也不
相同.
(2)规定可燃物的物质的量为1ol.
(3)规定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所放出的热量为标准.所谓完全燃烧,
是指物质中下列元素完全转化成对应的物质:C----CO2 ,H----H2O ,S----SO2 ,等.
5.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发生反应时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提示: (1)必须是酸和碱的稀溶液,因为浓酸和浓碱在相互稀释的时候会放热;
(2)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才能保证中和热是57.3kJ/mol,而弱酸或弱碱在中
和反应中电离吸收热量,其中和热小于57.3kJ/mol;
(3)以1mol水为基准,所以在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应该以生成1mol水为标准来配
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即H2O的系数为1.
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其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如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
H2和I2、S、P等不活泼的非金属化合,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CO2和C的反
应。
放热反应:燃烧、中和、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
说明:吸热反应有的不需要加热如: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多数需要加热,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知识点2. 化学反应的焓变
概念:
1. 焓:用于表示物质所具有的能量的这一固有性质的物理量,叫做焓。
2. 化学反应的焓变: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变化叫做反应的焓
变。热化学研究表明,对于在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
全部转化为热能(同时可能伴随着反应体系体积的改变),而没有转化为电能、光能等
其他形式的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就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的变化。表达为: Qp=△H
其中:Qp表示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H为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化学反应的焓变。
学案《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知识点3. 热化学方程式及其书写
概念: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之间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意义:既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书写注意事项:
(1) 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若为同素异形体、要注明名称),因为物质
呈现哪一种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即反应物的物质相同,状态
不同,△H也不同。
(2) 要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因为△H的大小和反应的温度、压强有关,如不注明,
即表示在101kPa和25°C。
(3)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而是表示物质的量,故化学计
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相同物质的化学反应,当化学计量数改变时,
其△H也同等倍数的改变。
(4) △H的表示:在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一定要注明,“+”代表吸
热,“-”代表放热。△H的单位是:kJ/mol或J/mol。
知识点4. 焓变的计算――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1.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也就是说,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
体的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
和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相同,这就是盖斯定律。
2. 盖斯定律的应用
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些反应进行的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
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
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的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例如:
C(S)+0.5O2(g)=CO(g)
上述反应在O2供应充分时,可燃烧生成CO2、O2供应不充分时,虽可生成CO,但同时
还部分生成CO2。因此该反应的△H无法直接测得。但是下述两个反应的△H却可
以直接测得: C(S)+O2(g)=CO2(g) ; △H1=-393.5k …… 此处隐藏:859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实验1 序列的基本运算
下一篇: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