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4)
时间:2025-07-15
时间:2025-07-15
谨供参与
主耶稣于13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据此产生了对13的恐惧和禁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想方
设法避开13,宴客避免13人同坐一桌,门牌、房间号、楼房避免标号13。但在汉语文化里,“十三”却集“美
恶于一身”,它既表示“爱抚,亲昵”,又表示“鄙视,轻视”。中国人最忌讳的数字是“四”,因为它与“死”同音。
5、女士优先礼仪。女士优先在西方和国际交往场合仍是广泛遵循的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无视这一原
则是严重的失礼行为。在正式交际场合中,男女首次相识是否握手要由女士决定(除非男士地位极高或年龄
极大),在室内握手时,除女主人外,其他女士一般不起立。现代交际场合中“女士优先”的礼仪还有诸如进
出门让女士先行,上下电梯、汽车或进出门,男子主动为女士开门等。对于西方人的这种女士优先礼仪中
国人很不习惯,中国人的两条优先原则是老、弱、病、残、孕优先和上级、长辈、贵宾优先。中国人之间
没有女士优先的礼俗,相见是否握手要由上级或长者决定,在室内握手时,女士也必须起立。 二、中西礼
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一般来说,人际交往,本质上就是文化。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是民族
社会在长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各种地理气候、政治生态、经济等因素的无形凝聚,已成传统,
相对坚固。它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在与作为异己文化的载体——外国人的交
往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价值取向上的比较、碰撞或融合。价值观念体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处于无形,
但是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文化群体具有规定性和指导性的作用,是这个文化群体无意识的民族性格
的基础。每一种传统礼仪原则都反映了他所代表的文化,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此,
可以说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差异是中西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1、“天人合一”和“天人两分”思想体系的影响。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它提倡“以类和之,
天人和一”(董仲舒)的思想。中国人传统上把“天”看作自然,主张“天人合一”,亦即主张人应顺从自然规律,
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哲学一直把“天人合一”视做一切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人们认为自然之
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整个宇宙万物,人们不思征服自然,而是努力顺其自然,通过改变自身去适应
自然,顺从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由于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迷信、惧怕和崇拜,使
人们不得不力求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
2、群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取向的影响。中国文化认为每个人不是孤立的独立个体,而是群体网络上
的一分子。为了保持和谐的群体不至于分解离散,为了维护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群体之间形成了一些道
德准则和价值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例如:重义轻利,内省、自制、等级尊卑,集体主义和对群体依赖
等价值观念。在以群体主义为取向的中国社会,人们的一言一行必须符合社会和群体的期望,谦卑或其衍
生物“卑己尊人”的礼貌行为是人人所崇尚的。“礼”文化教导人们要尊敬长者和有地位者、懂得礼让,维护上
下尊卑的社会秩序。比如见了老人打招呼时应称“老先生”、“老师傅”、“老大娘”、“老大爷”等,见了有职位
的人打招呼要称其职位以示尊敬。 以群体观念为特性的中国文化重视处理人际关系,以自谦尊人、相
互关切、互相体谅和以诚待人为其特征,在交际时喜欢同人私事,或毫无保留地披露自己的私事,中国人
喜欢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事无不可与人言”。因为按中国的礼貌传统,了解私事是接近对方、
关心对方的友好表示,因此在问候语中常常使用涉及个人私事的问题。这些交际语在西方人看来是涉及隐
私的话题,而在中国人的眼中则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根深蒂固的群体意识使每个人习惯的透明生活,
同样也形成了要求别人也透明的习惯。这样个人的行为和意志常常要受到周围无数有关无关、有形无形事
物的制约,根本无所谓“隐私权”可育,个人的独立意识只是—个空虚的概念。 西方人最为推崇的却是
个人独立自主的个人主义。他们把自由、平等、民主、权利作为人生存的前提,这种价值观念培养了其平
等意识,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西方人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freedom),崇尚平等(equality),这一“平
等”观念体现在打招呼、称谓行为模式中,还表现为对陌生人甚至是家人的过分客气和礼貌,对待家庭成员
甚至是晚辈也是“谢谢”挂在嘴边。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文化是个体自主、利益均衡、互不侵犯、避免冲突,
而且将交际规则视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策略。对以个人主义为取向的西方社会来说,个人自由被当作是
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们必须遵守。隐私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可以保护个人自主,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
配。西方人的隐私意识很强,例如与人交谈中人 …… 此处隐藏:39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