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型员工情绪管理策略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知识型员工情绪管理策略
刘国珍
(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摘
要
浙江杭州310018)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充分调动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基于知识
型员工的心理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影响知识型员工情绪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些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情绪管理策略。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
情绪管理
管理策略文献标识码
中图分类号
F240
1.4
A
2.2.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如温度、湿度、照明、噪音及作业空间等)和工作资源环境(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化环境、支持资源的合理布局等),良好的工作环境能激发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情绪,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则会降低工作效率。当然,不同性质的任务需要的工作环境会有所差异,因此不同环境因素对知识型员工情绪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的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内容。纵观管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从“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转向“文化人”,越来越重视人的社会需求、心理感受以及情绪状态,管理模式也由理性主义管理向人本主义管理乃至情绪管理转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通过情绪管理对知识型员工的潜能进行开发,将会成为未来管理工作的重点。
权威意识弱
知识型员工通常被管理者认为是企业
中较难驾驭的一个群体。他们往往个性鲜明,执着于自己的追求。由于他们拥有不可或缺的资源,能对上级、同级和下属产生影响,传统组织层级中的权威对其往往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因此他们权威意识弱,敢于坚持真理,不会随波逐流。
2
2.1
影响知识型员工情绪的因素
个体方面因素个人特质
首先是个人的健康状况,当一个人的
1
1.1
知识型员工的心理特征
自主性强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中的高素质群体,
2.2.2工作特征
工作特征是一项工作本身所固有的属
2.1.1
性,知识型员工以脑力劳动为主,他们的工作不受时空的限制,没有确定的流程和步骤,同时往往是以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工作。一般而言,知识型员工希望有自己发挥的空间,不喜欢工作被安排得非常明确具体,如果工作中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就会对工作失去兴趣并最终将工作视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他们大多受过系统教育,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常都希望在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中充分发挥个人的才干和创造性,因此他们更不愿意接受上司严格的指示和控制,希望得到充分信任和授权,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身体状况不佳时,个体的各个方面都会出现不良反应,时间长了容易导致情绪问题。其次是个人的心理状态,性格特质、身心成熟程度、承受压力的强度都影响着个人的情绪。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具有一种表现自己的强烈欲望,他们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知识型员工在企业内的工作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实现了预期目标,产生成就感,另一种是未实现预期目标,产生挫折感。情绪因人而异,因此,当产生这两种结果时,每个员工的情绪波动情况与其个人特质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1.2学习能力强
知识型员工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智力
2.32.3.1
组织方面因素管理制度
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中对知识型员工的
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上,他们从事的不是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而是需要在易变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充分地发挥个人智慧和创造力的工作,因此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是知识型员工非常重要的特征,这也使知识型员工具有强烈的危机感,促使他们不断学习,积极更新知识。
情绪产生重要影响的制度主要表现为薪酬制度与职业生涯发展体系。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对知识型员工而言,名列前四位的激励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因此,从薪酬制度的设计来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应强调内在报酬,如工作的胜任感、成就感、受重视程度、影响力、个人成长等。职业生涯是员工个人职业的发展历程,由于知识型员工特别注重个人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企业为他们设计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2.1.2生活因素
知识型员工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如
夫妻关系、子女问题、法律纠纷、家属疾病或伤亡、家庭财务窘迫、对失业和收入下降的恐惧、由于工作占用精力和时间而对家庭产生的愧疚等都会影响员工情绪。同时情绪具有传递性和扩散性,这些情绪不仅会表现在其个人的生活中,还会进一步传递到其工作当中,因此,关注影响知识型员工情绪的生活因素很有必要。
1.3成就动机强
知识型员工受到的教育水平较高,对
自身能力的认知也较为清楚,具有更高的成就动机,他们不仅希望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同时也强烈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因此,他们更热衷于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作为一种体现自我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收稿日期:2009-03-11
2.2工作方面因素
PIONEERINGWITHSCIENCE&TECHNOLOGYMONTHLYNO.62009115
下一篇:智能小车的研究背景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