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师第一课》后感(完稿)(2)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深知这点,他没有大声疾呼“不要发展物质文明了”, 因为那是徒劳之举。于是,静下心来的卢梭在《爱弥儿》中找到了“爱弥儿”这个孩子,一个要通过教育来重新塑造的新人。
按卢梭的“自然的秩序”分阶段叙述爱弥儿成长的过程阐述作者的理论,根据主人公“爱弥儿”成长的足迹,把卢梭的教育思想分为五部分:(一)0~1岁的婴儿期,这个时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体格。(二)从学步到12岁,这个阶段被卢梭称为“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个年龄,往往有人为地使之早熟的危险。所以,作者主张因为儿童天性好动,教师的职责主要不是教授儿童知识,而是与儿童一起活动,一起学习,在活动中指导和引导儿童学习。(三)12岁以后的少年时期,卢梭称“童年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重要的教育内容是好奇心培养。
(四)约15岁的少年向青年过渡期的教育。作者认为这个阶段是“爱弥儿”作为“社会人的诞生”,即真正的人的教育从此开始。对于这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带来的欲望的增长,不可能也不必采取扼制的办法,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孩子去观察社会,关怀穷苦,以及在他们心里播撒正义的种子等,去转移他的注意力。还主张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五)成年人的爱弥儿,必须接受社会和政治教育,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才能履行娶妻生子的职责。
卢梭用小说方式塑造了“爱弥儿”这个“新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人”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各个阶段和每个阶段适合接受的教育。教育,根据这个“新人”成长的过程是分阶段的。
所以,人类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不同阶段的需要来塑造这个社会“人”。反观我现在从事的教育,不也是培养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吗?在卢梭那里我找到了那个促使我前行的“目标”,那么接下来我该怎么在自己的每个教学细节中来达成呢?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描述的那样,12岁以后的少年时期,重要的教育内容是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这是我迫切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距离卢梭思想大师的逝世,时间过去了300多年了,我的每日教学是不是还有卢梭所担忧的“灌输”式教学行为呢?扪心自问一下,怎么没有呢?可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效率是低微的,孩子和作为老师的自己都是疲惫的。理想的教学课堂如何实现?孩子要轻松愉快有兴趣,我又何尝不渴望呢?掩卷深思,我希望从大师身上汲取力量,支持我去大胆尝试,在现实中寻找理想的愉快的语文课堂。
以一节语文课为例,尝试着阐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一)导入。一堂新课有一个好的开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有一种“向而往之”的学习意识,“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上好一课的关键一环,而解决这个“关键”的关键便在于导语的设计。一个好的课文导语设计,往往是成功授课的开始。讲《狼》这课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给他们描摹了这样的一种场面:“暮色加浓,你一个人穿行于森林之中,风声飒飒,树叶也随着颤动,一股凉气涌上心头,你不由得加快了脚步。突然,你发现前方绿光忽隐忽现,伴着一声野兽的嗷叫,你意识到了这是狼的叫声。你不想往前走了,当你还处于犹豫之时,那只狼已经出现在你的面前。”说到这时,有人发出了尖叫声。于是我让他们睁开眼睛,问他们该怎么办。然后我顺势引入了课文:“有个屠户也在毫无准备之时遇见了狼,而且是两只狼,他该怎么办呢?”这样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很快的走进了课本。当然,导入课文的方式有多种,还可以是以旧知导入新内容,便于知识的衔接;可以是巧设悬念,吸引注意力;可以是播放歌曲,营造意境;可以是时事新闻,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