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课改的深思与隐忧(10)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开始蔓延。
庆幸的是,这场国家主导的课改并没有“叫停”。2011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坚持了2001年的基本理念和方向。
十年的坚持,没有创造人们所预想的那些“成绩”和“目标”。比如,升学率提高了多少,现实课堂改变了多少,学生的能力提升了多少,等等。它创造了另一个意义上的伟大——在最广大的层面实现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蒙。
看不见的东西,往往比看得见的东西,更为深刻。
2010年11月,有人强烈推荐我去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看一看。这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中学。我将信将疑地去了。那是个周四,正是学校的校本教研日。一两百教师,五六人一组围坐在一起,就在学校教学楼一楼四处灌风的大厅内,上午全神贯注听讲座,下午讨论互动,热火朝天。这种景象,让我想起了2001年课改刚启动时“轰轰烈烈”的场景。不同的是,那时是一人讲,大家睁大眼睛地听,手中的笔刷刷地记;而现在,讲课的虽然也是一个人,但听的人不同了,或托着腮帮子思考,或在纸上画逻辑图,或小声耳语。到了下午,‘就像炸了锅,问题一个接一个,最后提交到讲课老师那里的,都是极富挑战性的问题。
后来我知道了,这所学校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十年揪住一个问题不放弃地研究。顺着这条路,他们走到了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
这“一个问题”,不是别的,正是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一个专家讲不清楚、学校搞不明白的理论实现问题,竟然被一所普通中学捡了起来,当宝贝一样研究
上一篇:ABB弧焊机器人应用培训 (1)
下一篇:建筑工地治安保卫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