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专题复习:18个必考文言虚词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文言文
文言文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 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B。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考查的文言虚词一般是中学阶段常见 的文言虚词, 二是考查的重点是文言虚词在上下文中的 用法还有意义, 三是考查的能力层次为理解。
文言文
考查方式: 一是对文中的虚词进行理解,要求选择理 解正确或错误的。 二是比较不同句子中相同的虚词的用法, 其中一个句子来自文言选段,一个句子来 自中学教材。 三是给一个例句,要求选择与例句虚词用 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 题型都是选择题目,题目一般都是一道,分 值大多为3分。
文言文
考查的重点: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 乃、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与、于、则、者、之。
文言文
2005-2010年高考 文言虚词考查情况一览表年份 考查词语 题干设问 2010 而、于、之、乎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09 为、所、之、乃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08 2007 而、以、之、于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与例句的意义和用法都 相同的 2005 且、也、因、以 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 2006 以
语句 均选 自阅 读文 段文段 与课 内组 合
共考查了11个虚词。:而、于、之、乎、为、所、之、乃、且、也、因(未考:何、焉、其、若、则、者)
文言文
虚词高效学习方法——表解法示例虚词 用法 意义 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 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 表转折 然而、可是、 关系 却 连 表递进 而且、并且、 关系 更
而
词 表修饰 着、地,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表并列 而且、并且、 又、和,不译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蟹六跪而二螯。 …… 某所,而母立于兹
……第二人称 代词
你、你的
文言文
解题技巧:多读多记知技巧 1.句意分析法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 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 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 “来”,表目的。
文言文
2.上下文推断法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一句, 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 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 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 送璧时斋戒五日,表示对大国的尊重, 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 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 如提出的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 有 才 ”的关系,因此,“乃” 应解释为“才”,表条件。
文言文
3.代入筛选法 在识记的基础上,把它的基本用法和意 义代入句中。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 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 义项有:①疑问代词,译为“什
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 ②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 么”等;③通“呵”,“呵斥”;④复 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等。 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 “哪里”这个义项了。
文言文
4.交换理解法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 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 句中的第一个“为”是介词 “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 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 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 “替”“给”讲。
文言文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如“木欣 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 修饰关系,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 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如 “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 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 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 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文言文
6.成语联想法 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 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 的完全相同。如“小国将君是望”一句 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 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 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文言文
7.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标志 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 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 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 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 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 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哪种标志,就 找到它的用法和意义了。
文言文
8.位置推断法 一些虚词,因为其在语句中的位置不同,从而 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如,“乎”“也”“焉” 是语气词,常放在句末,表达不同的语气,比 较容易区别。这里只要注意两点:第一,“焉” 的疑问代词用法和兼词用法,比如“杀鸡焉用 宰牛刀”(焉,疑问代词,哪里),“五人者,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焉, 兼词,于此,在这里);第二,“乎”相当于 “于”的介词用法。比如“故木受绳则直,金 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 行无过矣”(《劝学》)(乎,介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