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发展历史(2)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20世纪是结构化学的重要发展时期。20世纪初,劳厄(M Laue,1879-1960)和
布拉格(W H Bragg,1862-1942)对X射线晶体结构的研究奠定了近代结晶化学的基础。量子力学的兴起又促进了对分子微观结构的认识。鲍林(L Pauling,
1901-1994)等提出的杂化轨道理论以及氢键和电负性等概念;路易斯提出的共价键概念;鲍林和斯莱脱(J C Slater)完善的价键方法;穆利肯( R S Mulliken,1896—1986)和洪特(F Hund,1896-)发展的分子轨道方法;使价键法和分子轨道法成为近代化学键理论的基础。到了50年代以后,实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从基态稳定分子进入各种激发态结构的研究。同时,在测定复杂生物大分子晶体结构如青霉素、维生素B12、蛋白质、胰岛索和脱氧核糖核酸的螺旋体构型等方面获得成功。电子能谱的出现又使结构化学研究能够从物体的体相转到表面相,对于固体表面和催化剂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结构化学的研究对象正从一般键合分子扩展到准键合分子、范德华分子、原子簇、分子簇和非化学计量化合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物理化学的分支-量子化学应运而生。福井谦一(K Fukui,1918~1998)提出的前线轨道理论以及伍德沃德(R B Woodward,1917~1979)和霍夫曼(Hoffmann,1937~)提出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建立是量子
化学的重要发展。波普尔(J A Pople,1925~)发展的半经验和从头计算法为量子化学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目前,量子化学已成为研究分子和材料性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材料的性能不仅与结构有关,同时还与分散度有关。传统上,人们比较重视宏观物质和分子分散的微观系统的研究,对分子聚集体构成的介观领域如胶体和粗分散系统亦有所研究,但侧重在液相和气相分散系统,而对固相分散系统重视不够。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才对这个领域重视起来,发现了许多奇异现象。目前,三维尺寸在1~1000nm的纳米系统已成为材料、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前沿研究热点
中国的物理化学发展历史。
中国物理化学的发展历史,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30~40年代,尽管当时物质条件薄弱,但老一辈物理化学家不仅在化学热力学、电化学、胶体和表面化学、分子光谱学、X射线结晶学、量子化学等方面做出了相当的成绩,而且培养了许多物理化学方面的人才。
1949年以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各个高等学校设置物理化学教研室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在中国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和各重点高等学校建立了物理化学研究室,在结构化学、量子化学、催化、电化学、分子反应动力学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我国的杰出物理化学家:刘纪树,李方训,孙承谔,黄子卿等.
物理化学的定义
物理化学是一门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物质体系化学行为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