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会计毕业论文浅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8)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避免地从属于所在单位的文化层次及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未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
3.3财会业务水平偏低
我国1000多万财务人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占20%,其余大部分都为初级职称人员,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现实中不少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会计工作频于应付差事。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专业技术能力较差,职业胜任能力明显不够。业务素质的低下,还表现在工作中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记账不符合规范,账簿混乱、账账不符的现象。实践中由于会计人员业务不熟,而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也不少见。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会计工作质量,违背了职业道德的要求。
4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会计行为规范最普遍的标准是会计制度、准则,这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对会计行为具有约束力的会计行为准则。但是现实中,由于制度的局限性、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与会计个人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使会计道德产生偏差。分析其成因,主要有:
4.1会计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监督管理
一些单位的管理者在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下,做假账,编制虚假的会计报表。虚报利润,欺骗社会,骗取银行信贷,偷逃国家税款,严重地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目前财务人员基本上由本单位领导聘任,并决定其任职岗位及报酬,因此财务人员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密切相关,实际上已成为企业的“内部人”之一,不具有独立性,不能依法正常行使其职权。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企业经营者有利益上的依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生存的压力。无奈只能对不正当的行为曲意逢迎,甚至是同流合污。而维护企业财经纪律,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监督的工作职责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了。
4.2 会计失信的成本低,处罚力度不够
一方面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造假者可以骗取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职务、薪金等方面的利益。作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目前在我国尚处于买方市场的地位,不少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利益也迎合了公司的不合理要求,串通一气,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使CPA在“让客户满意”的幌子下弱化其监督职能,由此虚假会计信息实现了“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这样就造成了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失信成本。
另一方面我国对公司造假的处罚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这种惩罚机制的不到位,必然会导致公司造假闹剧的不断发生和加剧。
4.3 会计从业环境不利于会计人员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当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发生道德与诚信冲突时,会计人员面临着如果坚持准则、坚守职业道德、如实反映会计信息就有可能被辞退下岗的痛苦选择,这在客观上形成了“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的社会现象。从近年来公开曝光的会计造假、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等违法行为案件中,可以看出单位负责人的授意、指使、强令等是会计人员不能坚守会计职道德,不能如实反映会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