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时间:2025-04-11
时间:2025-04-11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整体感知文意;反复朗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精妙的语言艺术;学习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昂扬奋勉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
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对“初逢”二字,可以
有两种理解:一是未见过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别之后,初次相逢。尚无定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
不平。刘禹锡感慨万端,写了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乐天”指的是白居易,刘禹锡和白居易是闻名中唐的大诗人,彼此仰慕,
常有书信往来,题目的意思是说刘禹锡在扬州同诗人白居易初次相遇,写这首诗
是为了感谢白居易的“赠诗”。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
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
吏,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
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
3、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三、品味感受: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首联:直抒对二十三年来被
朝廷“弃置”在“凄凉”之地的愤懑与苍凉。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
上一篇:多发性骨髓瘤药物治疗进展
下一篇: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