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超全复习资料(字词+逐句翻译+课文
发布时间:2021-06-07
发布时间:2021-06-07
中考复习资料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字词解释
1、通假字
①“畔”通“叛”,背叛 (亲戚畔之)
②“曾”通“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③“衡”通“横”,梗塞,不顺(困于心,衡于虑)
④“拂”通“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
七、内容理解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三里之城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论述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①论述天时不如地利。②论述地利不如人和。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起到什么什么作用?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作用是增强文章的语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强调地利不足恃,只有“人和”才可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
8、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什么?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11、本文体现出的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人和是战争胜利的重要条件,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能取得民心,巩固天下。
12、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
15、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战争中“攻城”、“守城”的事例作为例证。
类比论证——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17、得“人和”的实质是“多助”,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列举事实,这些人物的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下一篇:数字图像增强算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