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是教师生活的风向标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教学改革是教师生活的风向标
崔金英
多数教师在描述白己的生活时,总是反映自己教育生活的枯燥与乏味.每天重复着诸如备课、上课、批阅作业、考试等毫无生机与创造性的工作。于是感叹自己命运的不羁,时间久了.就开始厌倦自己的职业,不再思考自身思想的进步和专业的提升。
在中小学教师的心里.好像有一种牢固的观念.中小学教师是他人思想和知识的消费者,有专家的研究成果,有现成的教科书和教辅资料,有新课程理念和历史遗留的教学原则等,自己不需要再去创造,在教室里复制传递给学生就行了.认为读书是学生的事情,研究是专家的工作。
这是当下基础教育界寄存的一种极其令人担忧的思潮与行为.甚至可以说,这种想法和现状就是“应试教育”的流毒。一旦教师生活的道路走错了,背离了正确的方向.教育就会产生众多意想不到的异端。如果不进行币建,来个彻底的思想革命,坚决进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变革.我们的教育和教学就难以出现令人满意的场面。
在十多年的教职生涯中.我本人经历了真实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是一次汇集着复杂情感的精神之旅。从教的开始几年,我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态度从事着语文教学.拼命地备课,积极地听课.教参上名家的分析我都会仔仔细细地抄在课文的空白处.我总是虔诚地借来老教师的备课笔记学习借鉴。日复一日的努力换来我课堂上的所谓从容,我不再一味的磕磕 巴巴、困窘不堪地经历一节一节的课堂了。我可以像一名老教师一样,手拿教参或教本.胸有成竹地站在三尺讲台上大讲特讲:从字音到字形;从划分层次到概括段落大意;从课文内容到文章主题。每一篇课文都被我用三四节课的时间细细地筛过,慢慢地肢解。当时还以此为荣.四处炫耀.以此证明我备课是多么充分,工作是多么努力。
教学中,我一直信奉付出和所得成正比的道理。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找把所有的课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读教参、抄教案、选试题、批改作业上。课堂上我讲得口干舌燥,课下学生们每天机械地记着笔记、背诵着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埋头做着一张又一张的试卷。在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身上,我感受不到他们青春的朝气与生命的活力。现在v来.当时的教学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只有不停地‘复制”与粘贴”。我复制了别人的想法,在课堂上枯贴给学生.学生再把它粘贴在试卷上。师生间就像两滴互不相容的血.没有思想的交流与个性的碰撞,只有“呆板的演讲人”和“冷漠的听众”。无数的试题、高高低低的分数横亘在师生之间.夺走了本有的尊重和和谐。
我的教学热情就这样渐渐被枯操乏味所取代,我的思想也箍上丁死板的标记,我越来越感觉到,我的教学生活逐渐走进了一片死寂的荒漠.我多么渴望营造一片教学中的胡杨咧。
我四处寻觅着.我每天思考着。是祥思中学的“先学后教”给我注人了第一口新鲜的血液.我第一次开始尝试教学变革。学生们在我发出“大家先自己学”的声音后,茫然地抬头否着我:“老师,您让我们学啥?咋学?”我一愣,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可怜的我.自上学到现在就一直没有亨受过自学,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听老师讲,更不要说考虑让学生去自学。我张张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还是由我来讲吧”,第一次“拿来“的经验以失败告终。
目睹了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课堂模式,我被那种“乱哄哄”的课堂场景震撼:学生们竟然可以对面而坐,大声说唱,镇定自若地在讲台上演讲.旁若无人地在地上书写,为了一个问题.小组成员争论得面红耳赤,为抢夺一次展示的机会他们高举双臂,齐声呐喊! 我的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着,鼓起了再一次课堂改革的勇气:“六人一小组,把读
上一篇:中大经济学哲学硕士课程
下一篇:历史上具有正直高洁的人和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