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珠区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6)

发布时间:2021-06-06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处热闹、喜庆的环境描写,为下文写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作了铺垫。

B . 小说借祥林嫂的悲剧,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劳动人民的摧残,指出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C . 小说中“我”的冷漠与“祥林嫂的悲惨”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之死的悲剧性。

D . 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使文章具有真实性,拉近了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情感的抒发。

(2)试分析文中“我”、鲁四老爷、短工三人对祥林嫂死的态度及原因。

(3)面对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我”的回答显得含糊而摇摆不定。试想,如果没有第二问“那么,也就有地狱了”,“我”的回答会不会明确一些?请说明理由。

6. (15分)阅读下则材料,回答(1)--(2)题。

美与丑之外,对立而可混合或互转的还有崇高和秀美以及悲剧性与喜剧性两对审美范畴。既然叫做审美范畴,也就要隶属于美与丑这两个总的范畴之下。崇高(亦可叫做“雄伟”)与秀美的对立类似中国文论中的“阳刚”与“阴柔”。我在旧著《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里曾就此详细讨论过。例如狂风暴雨、峭岩悬瀑、老鹰古松之类自然景物以及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米琪尔安杰罗的雕刻和绘画、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阮籍的《咏怀》、李白的《古风》一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崇高或雄伟之感。春风微雨、娇莺嫩柳、小溪曲涧荷塘之类自然景物和赵孟頫的字画、《花间集》、《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春江花月夜》乐曲之类文艺作品都令人起秀美之感。崇高的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精神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这种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对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有一个内不愉快而转化到高度愉快的过程。一个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气,在人格上有所提高。至于秀美感则是对娇弱对象的同情和宠爱,自始至终是愉快的。刚柔相济,是人生应有的节奏。崇高固可贵,秀美也不可少。这两个审美范畴说明美感的复杂性,可以随人而异,也可以随对象而异。

(节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

(1)

第6 页共14 页

广东省海珠区高三语文第一次质量预测试卷(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