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资源套餐】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 第4课《宋明理学》课件7
时间:2025-04-20
时间:2025-04-20
春秋时期以来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地位变化情况
那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第4课 宋明理学课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佛教创自古代印度,西汉末 东汉初传入中国内地,魏晋 时期盛行。佛教宣扬人生一 切皆苦、现实世界一切皆空 的苦空二谛学说,主张超脱 尘世,出家修行,落发为僧。
江南春
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
东汉末年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 合,形成了道教。魏晋南北朝是,道教成为为 统治者服务的宗教。唐朝皇帝奉老子为祖先, 道教地位很高。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 不安,世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开始寄 希望于宗教。于是,道教兴起,佛教盛行。 从王公贵族到黎民百姓,纷纷崇信佛教, 皈依佛门,甚至连皇帝也“舍身”佛寺。 南朝梁武帝,就曾三次舍身入寺院,“与 众为奴”,图谋政教合一。儒家思想因此 面临严峻挑战。
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 教、道教的迅速传播,儒学的 发展出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 反复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 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盛,许 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 并修,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 势,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 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最终儒 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三教合一图
一、背景:儒学的危机1、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使 儒学信仰出现危机,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佛 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2、过程:三教在彼此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 ,唐 宋时期,随着政治的逐渐稳定,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3、结果:在“三教合一”的氛围下,一场以容 纳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理学在宋 代兴起。
二、宋明理学
理学,又称 “ 道 学 ” ,宋明儒家哲学 思想。在回应佛、道 的挑战时,新兴的儒 学思潮力图建立起既 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 命运,又继承孔孟正 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 以“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即认定“理”先天 而存在,把抽象的“理”(实指封建伦理准则)提 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1、理学的含义:
道、佛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儒(根本) (目的)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 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二、宋明理学2、基本流派:
宋明理学陆王心
学
程朱理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概括主要观点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 世界本原是理,是万 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 物遵循的普遍原则。 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 特点:从哲学高 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 度论证专制统治 适而不在。
和君臣父子尊卑 材料二:“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 天理即“三纲五常”, 等级秩序的合理 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 性。 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 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为 等级秩序 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过此则无理
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 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格物致知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 物道理。
释义:格,推究;致, 求得。探究事物原理, 从而获得知识。 具体说:接触……, 体验……,明“理”。
想一想: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在人
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不同? 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 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 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 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 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 天存在的“理”(或“真知”)
二、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材料四:人或有居孀贫穷无者,可再嫁否?”曰:“只 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此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 极大。 朱熹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 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 人欲而存天理”。
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古代女子的三从 四德“三从” ——在家 从父、出嫁从夫、夫 死从子 “四德” ——妇德、 妇言、妇容、妇功
上述思想有何消极影响?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摧残、迫害女性的身心健康, 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秩序和 专制统治
上一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思考论文
下一篇:外径千分尺检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