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诊断(2)
发布时间:2021-06-06
发布时间:2021-06-06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年第14卷第12期 JMedImagingVol.14No.122004
2.3 椎后骨块
本组病例均见椎后骨块,一般呈横向位于椎体缺损区后并不同程度突入椎管内,骨块形态呈弧状或条状,有2个骨块碎裂成分节状,其余无碎裂。骨块位于缺损区正后方者15个,位于侧后方者5个。骨块完全游离13个,部分与椎体相连7个,为一侧与椎体后缘相延续。椎后骨块突入椎管导致椎管及侧隐窝狭窄18例,硬膜囊或神经根均有不同程度受压。缺损区与椎后骨块大小及形态均不吻合(图1~3)。
2.4 合并椎间盘突出
本组病例均合并相应椎间盘中央突或侧后突出,5~9mm不等,平均6.8mm。椎后骨块与椎体之间被椎间盘突出充填,2个骨块碎裂者椎间盘通过破裂之间隙突出于骨块的后方或侧后方,其余18个椎后骨块均位于椎间盘突出之后缘或侧后缘。2.5 MPR矢状面和冠状面重建可清楚显示缺损区的形态以及缺损区、椎后骨块、椎间盘突出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图4)
。
图1 L5椎体后上缘局限性骨缺损,边缘硬化,见弧形椎后骨块 图2 S1椎体后上缘偏左侧局限性骨缺损,边缘硬化,左侧椎后骨块填塞侧隐窝 图3 L5椎体后上缘局限性骨缺损,边缘硬化,椎后骨块突入椎管造成椎管狭窄 图4 MPR重建清晰显示LPMN形态
3 讨论
LPMN是指在青少年时期,髓核组织经破裂的椎体终板突入椎体后缘松质骨内,造成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的局限性骨缺损、骨突环破裂,使腰椎后缘
分离的骨块突入椎管而压迫硬膜囊及神经根,导致椎管狭窄和/或侧隐窝狭窄的一种病变。主要由疝入的髓核和软骨成分、骨质缺损区及分离的骨块所构成。本病以前多被认为是腰椎后缘骨突环脱位或骨折
[1]
本组病例总计发生于椎体后上缘者18个(90%),椎体后下缘仅2个(10%),与曹来宾、周仪等[3,4]报道明显不同,与孙西河
[5]
报道相近。
3.2 LPMN与椎间盘突出的关系
LPMN是在椎体终板存在某些薄弱区的基础上,加上各种应力使椎间盘组织自软骨板疝入椎体所形成的;LPMN形成后,会减弱纤维环对髓核的压力,使髓核后突的阻力降低,从而促进椎间盘突出的发生与发展;而进入椎体和骨块间的椎间盘组织又会挤压骨块后移。所以,两者的关系是互为因果。本组病例均合并椎间盘突出,且突出程度较重(平均6.8mm),也说明了这一点。3.3 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
CT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不仅可以显示LPMN的部位、大小、后突程度和后突方向,而且可以显示LPMN、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与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折、骨赘形成等相鉴别。特别是MPR的应用,更加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直观性。CT诊断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¹椎体后上或后下缘局限性骨缺损,缺损区密度与椎间盘相近;º缺损区边缘硬化;»缺损区后方骨块突入椎管。椎后骨块不能通过保守治疗而还纳,对病情严重者应尽早手术治疗,所以CT诊断对本病具有较
。1886年,Laredo
[2]
认为本病是边缘性软骨
结节的一种特殊类型,称LPMN。3.1 发病机制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在青少年时期,软骨终板在发育和结构上由于脊索退化时遗留的缺陷,穿透软骨板的血管在成年消失后留下大量管道以及椎体后缘的局部骨化障碍造成其遗留某些薄弱区,在脊柱各种应力的作用下发生破裂,髓核的膨胀性压力使椎间盘组织自软骨板破裂区突入椎体松质骨与骨突环之间,逐渐扩大形成骨缺损区,挤压骨突环后段后移撕脱突入椎管。CT检查可见髓核连同骨块一起突入椎管内,术后病理证实缺损区为髓核组织,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撕脱后移的骨突环骨化后大部分无法与椎体相愈合,故形成圆弧形的游离骨块突入椎管内引起椎管狭窄和/或侧隐窝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