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县麦元中心小学概说
发布时间:2024-11-25
发布时间:2024-11-25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麦元中心小学校志
第一章 教育文化回溯
麦元地处望江县西北,西与太湖县接壤,东临武昌湖梢,南北分别以香茗山、南山为界,面积42平方公里,人口两万多。东北走向的望江最高峰——香茗山(主峰489米)雄踞境内。塘堰水库星罗棋布,南北干渠浇灌着万亩良田。山川秀丽、物产丰富,可谓“鱼米之乡”。
千年积淀的 “茗山文化”源远流长。秀美的香茗山,吸引了历代诸多文人墨客,他们来了,总是流连其间,折服惊叹于自然造化的神奇。
唐代李白,曾在山中建莲花书院;明朝解缙曾在莲花尖建学士坛,并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山崖殷窦簇朱砂,香茗丛生蓓蕾芽。采药道人何处去,洞云深锁碧桃花”。此地民间文化艺术精彩纷呈。民国初年,黄梅调就被麦元地方戏班唱遍太湖、望江、怀宁三县,并走红湖北黄梅县。黄梅戏祖师蔡仲贤出生于蔡大屋。茗山洪氏刺绣,茗山挑花,胡氏兄弟的木雕工艺,均闻名遐迩,张楼下的木偶戏(俗称被褥戏)更是乐趣无穷,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麦元不愧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地灵则人杰,麦元自古名人辈出。
容起经(1827——1881),容屋人。少时学文习武,1879年乡试,取副贡。不爱做官,回乡散尽家财,资助乡邻识字读书,以教民风。光绪帝得知其人其事,遂钦赐“岁进士”旌匾,一时传为佳话。斯人已去,旌匾犹存。
孙由镒(1852—1921),孙老屋人。光绪二十年中举;翌年赴京会考,为“公车上书”成员;二十七年入京选试,钦选布库大使,签发湖北候补,后受聘于湖北矿业学校任教。晚年居故乡,藏书万卷,以开办图书馆的方式,服务于地方上好学青年。民国九年,重修太湖县志,请其为纂修,铭志版文多出其手。 袁葆芳(1856-1942),茗南袁家新屋人。袁祖光是其胞侄,亦是学生。其父袁禹平,清太学生,军功五品,晋封通奉大夫,不愿为官,退研岐黄,医术高超,堪称回春妙手。葆芳少负异才,博览群书,受家学熏陶,亦立志行医。成年,先后有许世英、于右任邀他出仕,均被谢绝。一方面,家学渊源,得乃父真传;一方面,对医学经典,勤奋钻研,葆芳医术进步神速。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造诣日深。而立之年,医名望(江)太(湖)。疑难杂症,凡经他诊断,多能药到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病除。葆芳不仅医术精通,医德也高。他总以治病救人为乐,行医60年,不问贫富,均分文不取。人们称颂他:“千里求医于门,立活不取值。”70寿诞,望邑政府赠匾曰:“德劭年高”,跋云:“..........而于岐黄言,尤工妙谛,处乡里,维持风化,忿气者,经先生接之自平;疾病者,得先生治之立愈。其寿世之功伟矣。”著有《玉浮脉诀》、《玉浮验方》等,均在“文革”中当“四旧”焚毁,殊为可惜。
蔡仲贤(1865-1942),葛林村蔡家大屋人。安徽最早的黄梅戏艺人之一。
年将弱冠便学会《一捧雪》、《二进宫》、《三结义》等10本入门戏,掌握唱、做、念、打等舞台基本功。此后蔡仲贤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嬉笑怒骂,将黄梅调唱遍太、宿、望、怀;唱响村寨、朱门;唱红湖北、江西。1921年,在麦元犁弯塘办科班,致力于课徒授艺,培养出许多黄梅戏新秀。迫于生计,一直到晚年,都参加戏班演戏。其时,蔡仲贤的后辈杨润保组织起规模空前的戏班——长春班,檀盛云、龙腊九、蔡南楼等黄梅戏俊彦名伶咸集一堂。胡玉庭、龙昆玉等也慕名拜杨为师,这时,蔡仲贤已成为黄梅戏弟子敬仰的祖师爷了。
袁祖光(1867—1930),茗南袁家新屋人。光绪二十年中举,光绪二十七年恩科登中三甲第二十六名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主事,自隶州知州,湖北候补道尹;光绪三十一年,被派往日本考察政治,偕友许世英加入同盟会,民国六年(1917)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后任安徽省省政府秘书长,豫皖鄂三省帑捐局长等职。著有《瞿园诗草》、《东游草》(记载其日本考察之见闻感受)、,《摘星词杂十二种》等。晚年定居安庆市小南门,至死关心家乡新学。
汪穆堂(1887-1966),名剑镕,茗南村刘西林屋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祖
达全,父铸承,均系清附优生,从九品,不愿为官,授徒为业,德高望重,乡梓称贤。穆堂从小受诗书礼教的熏陶,刻苦治学,老成持重,学有本源。毕生尽瘁于教育事业,六十年如一日,桃李盈门,造就人才甚多。不涉官场,不与劣绅为伍,齿德俱尊,名闻望(江)太(湖)。中青年时期,在太湖县从教,历任私塾、小学、中学、师范教师。1951年在茗山小学任教,后随学校迁调至中心小学,直至离世。汪毕生躬耕教坛,诲人不倦,深得尊敬。1953年当选为望江县人大代表、县人民政府委员。著有《兔园文集》。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胡翠庭(1906-1959),葛林村胡下屋人。幼年家贫,父早逝。为谋生计,
14岁到怀宁拜木雕师傅彭五喜学艺,议定3年出师,可他刚到3个月就要求出师,师傅认为他不践前言,故意出难题考他,要他仿制衣服胡芳培官厅的推窗花板,以试其艺,达不到式样标准就得继续从师。胡勾图游刃,一雕而就。师傅心悦诚服地让他出师。1928年他偕弟亮庭到江南卖艺糊口。曾先后为至德县官绅姚文元(清进士出身)、自卫团长金胜龙雕刻饰品,著名的作品有:“九狮拉带”、“八仙衬”、“双龙盘柱”等。无不构思精巧,独具匠心,刀法细腻,生动传神。这在当地引起轰动,世家大户争相聘请。此后,声名远播,终年行艺于武汉、上海、南京等大都市。后来,还为徽州胡姓一宗祠雕刻饰品。行艺数十载,留下许多传世精品。胡氏木雕创作,造诣颇深,翠庭常对两个学艺的子侄说:“凡制一件作品,要有所创新,不可因循,老是‘开眼菩萨眯眼佛’;要以活人(活物)为样板,要在‘神’字上下功夫;要以眼传神,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物的头部、躯干、四肢也要有一定的比例。”他有一句雕刻人物的要诀:“站七坐五蹲三半”。
孙敬纯(1905-1930),中共望江县党组织创建人。出生于沙堰沟的一个农
民家庭。11岁入私塾,15岁入太湖县晋熙小学。1926年9月桂系某部团长陈雷在太湖县宣布易帜,参加北伐。孙敬纯积极参与支持起义活动。1928年3月,经甘信元介绍,在太湖县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回乡发展孙大朵、孙邦瑞等人入党,建立望江第一个党小组——尚花棚党小组。9月,党小组扩建为党支部,孙敬纯任书记。后又历任太湖县委委员,望江特区委书记。1930年3月下旬,中共太湖县委书记甘信元在尚花棚召开县委扩大会议,决定在太、宿、望边区举行农民武装暴动。同年4月至5月,先后取得了打击太、望境内大地主、大土豪李干桢、韦大衍、李伯超等一系列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打击了土豪劣绅的嚣张气焰,将革命火种传遍了太、望交界地区。8月,因地主武装的疯狂报复,武装暴动队伍遭受重大牺牲。8月30日,孙敬纯因叛徒出卖在大石岭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保守机密,坚持斗争。9月7日,在望江县城北门外英勇就义。
新中国成立以前,麦元属泉塘乡管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私塾林立,大小
规模不等的大致有百余所。乡里流传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俗语,可见当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时学风鼎盛。学校有蒙馆和经馆之分。蒙馆供几岁小孩入学,多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增广贤文》为教材;经馆以《四书》、《五经》、《左传》、《古文》、《唐诗》、《宋词》为主要读本。并教学作文和对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屋杨婆婆办的私塾。在此学习过的学子吕调元(宿松籍),民国时期曾任过陕西省省长;汪寿樵,民国时期曾任过陕西省禁烟总局局长;民国十年前后,弟子胡会庭大学毕业后,不入仕途,毅然回乡行医办学,他办的“启俊小学”开设了语文、数学、自然、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胡肖瓛、胡肖瑗等优秀学子亦从此走向社会。孙赞言于武汉大学毕业后,放弃优厚的就业机会,毅然回乡兴办学校。约在民国三十年前后,自筹经费,修建学校房舍、设施(包括桌椅在内,一应俱全),大力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开设了语数体艺等课程。当时孩子可免费入学,教学效果好,成果多。当地官绅送匾“桃李公门”表示祝贺。校舍延续至解放后改名“四合小学”,七十年代才拆除扩建为麦元中心小学。在此,不得不提的是,孙赞言先生的目光长远,令人钦佩。其一,他所办新学,形式新颖,规模较大,观念新潮,面向大众。实为开风气之先,造民众之福。其二,麦元坝当时是一个极度荒芜、偏僻的地方,是他最早在此地建造学校,才有后来越来越多的民居、机关、单位,乃至成为一乡之治,经过70多年的发展,终于成了今天繁华的集镇。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他的确功莫大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漆人素任望江县县长(此人是开明人士,思想
比较进步)派员到泉塘乡扩建泉塘乡中心国民学校(乡小),校址泉塘寺,招收
四、五、六年级学生,可供本乡及望太交界的孩子入学,规模较大。建校之初,委任郝忠澄为校长,教师有郝晓昌、孙文跃、金胜华,招生约百余人。因为当时此校办学形式新颖,开设课程较为齐全,又注重教育质量,故远近很有名气。为鼓励该校扩大影响,漆县长亲题了校联“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学校制定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校训(郝晓昌老师主持该工作)。郝晓昌于53年考入复旦大学,成为解放后望江县第一个复旦大学生。1946年上半年,金铨洲任校长,1946年下半年金莲洲任校长,孙朗夫于1947年上半年任校长,47年下半年至48年上半年孙醒民任校长,48年下半年至解放,杨宗藩任校长。在此期间,孙朗夫、金介华先后任望江县教育督学,经常来该校检查考察教育情况,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对该校的教育教学给与了表扬奖励;同时,也得到了周边地区官绅和百姓的拥护和赞誉。
泉塘乡国民学校自46年创办至49年解放,泉塘乡乡治迁到麦元坝,更名为
麦元乡,该小学随之撤销。50年代初创办了茗山小学,1957年升格为中心小学,1960年迁址麦元坝,文革时期撤销中心小学建制,1982年恢复,1999年定址至今。
第二节 学校常规管理
一、初创时期
1951年秋,人民政府借清代王屋杨氏老婆婆私塾——王屋老学,建起了麦
元范围内第一所小学——茗山小学。招收了一个五年级班,20多个学生。学校初步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开设了语文、数学、思品、音乐、体育、美术等科目。为了能够开齐开足课程,学校聘请了耆宿汪穆堂和胡审波老先生任教。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新增了教师,加强了师资力量,建立了少先队组织,每学期考试,成绩造册存档。1952年,学生数猛增至200多人,学校办得红红火火。1953年,学校被县政府表彰为“小学教育先进单位”。
1954年,学校常规管理主要是贯彻省第一次文教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整
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同时参照苏联教育经验开展工作。麦元校区出现了多个教学点,各教学点开始使用统一教材。
1955年,学校实施省颁统一教学大纲,注重全面发展,建章立制,突出政
治教育,各校开展了“两操一课”(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活动。要求各校要发掘潜力,苦练内功。
1956年,小学贯彻“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开始提出了普及初小教育。这时,麦元校区开始学习、推广《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开展教研活动。采取集体办学和分点设班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管理,学校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1957年,在“学校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公办和民办并举’”的指引
下,贯彻“必须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这时期小学主要工作是“扫盲”。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1958年,学校贯彻“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教育方针。茗山小学四、五、六年级迁至孙老屋,麦元中心小学正式成立,乡政府派部队转业干部程德清任校长,麦元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959年,社会上刮起“浮夸风”,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群众生活异常困
难,更有“大跃进”、“反右倾”的冲击,学校管理混乱,工作停滞不前。
1960年,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学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各项工作重新步入正轨。
1961年,小学开设了社会主义常识教育课程(增加了农村应用文、珠算、
农业常识等课程)。学校管理工作突出表现在引领学生重视农业生产上。同时,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学校成立了团支部,汪培根任团书记兼少先队总辅导员。
1962年,小学下放至大队、公社管理,当时学校工作指导思想是“以阶级
斗争为纲”。学校各项管理工作基本上恢复到了1957、1958年的水平。
1963年,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当时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改善
办学条件,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强调低年级以拼音识字为主,高年级提倡精讲多练,开展教育教研、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同时响应“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为了加强师资力量,聘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充实队伍。陈尧光、李结安等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进来的。
1964年,麦元中心小学毕业生在鸦滩区统考中,升入初中的人数超过鸦滩
区四个公社(鸦滩、码头、古炉、麦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1965年,根据上级指示,对学校管理工作进行了调整,强调教育教学工作
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改变教学模式,批判智育第一,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为工作的重点,同时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二、“文革”时期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基本上停课闹革命。也就无所谓学校常规管
理了。1967年,上级教育部门委派范世勤任麦元中心小学校长,学校成立革委会,范世勤任主任,项旺喜任教导主任,学校整日忙于写大字报,教师带着学生读毛主席语录;1968年,程德清同志调往码头任乡教育干事,麦元中心小学被撤销,由各大队设立完小和教学点,公社管理学校。文革中中小学教育工作由教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育干事吴友贵主管,乡党委宣传委员宋焰友分管。1966年——1968年,一部分教师被打成“右派”,离开学校。学校师资严重匮乏,于是,小学大量招纳民师。随后几年,学校无正常教学秩序,建立“红小兵”组织,以推荐取代招生考试。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学习是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每周要安排一个或两个
晚上,进行集体政治学习,这样做是学校认为五、六十年代的老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不同程度的受到旧思想、旧习气,旧世界观的影响,要经过不断地学习才能改造过来,才能提高思想觉悟。要求教师们必须做到自觉学文件、学报刊文章、做学习笔记(政治学习笔记比备课笔记还重要),相互交流学习心得,经过学习交流达到: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服
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党的热爱和拥护不仅是表面上的而更应该是内心的;不仅是现象上的,更必须是实质性的;不仅是口头上的,而更应该是行动上的。毛主席曾说过,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团结、教育、改造、利用”。知识分子离不开共产党,他用了《左传 僖公十四年》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作比方:共产党是皮,知识分子是皮上之毛,知识分子离开共产党就无法生存,一事无成。
(二)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旧社会,教师是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解放后,教师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谁服务不是个小问题,是阶级立场问题,是世界观的大问题。
文化大革命时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主要影响:
(一)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秩序,无法正常教学。小学是对少年儿童进行启
蒙教育的神圣之地,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文明之地,这时期几乎成了阶级斗争的主战场,教学秩序混乱。
(1)招生时间混乱。1969年招生由秋季改为春季招生。学年从2月1日为
学年之始到翌年1月31日为学年之末。1973年又恢复改为秋季招生。学生学习时间延长。
(2)学制混乱:1968年小学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直至2003年才重新改
回六年制。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3)课程设置混乱:“复课闹革命”的1967年到1968年,小学一、二年
级设语文、算术课,其余年级设语文和政治合一的“政文”、数学、军体、革命文艺、天天读(读毛主席语录)等课程。
(4)教材(课本)缺乏、混乱,政文以《毛主席语录》的“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为主要内容。数学由学生自己向老同学借旧课本,几个人共一本。
(二)废除考试制度
(1)1968年到1972年,不考试或只开卷考试(翻阅书本答题)。1973年
又提出恢复考试,但又怕是“修正主义”的东西。于是“开卷、闭卷相结合”。评定成绩不专看考试的情况,还要看平时的学习态度,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当时亦称为民主考试)。
(2)1968年起到1976年小学升初中不考试,直接对口直升(初中升高中
也不考试是用推荐的办法),因此学生和家长(包括教师)均有“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与不学好一个样”的想法,教学质量严重下滑。
(三)“读书无用论”影响十分严重。东北铁岭农学院一位大学生张铁生考
试交白卷,说是反对“修正主义”,成了教育战线的英雄。还有“四人帮”鼓吹的“不学ABC,照样开机器”。上大学也不用考试,用推荐的办法,叫做“工农兵大学生”。 加上当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这些一系列的影响造成学生读书无用论思想很严重,影响很深。
(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伤害。无数次运动,很多人被批斗,教师的社
会地位严重下降,被人们称之为“臭老九”,不少老师纷纷离开教师队伍,尽管他们头上曾经有耀眼的“光环”。麦元中心小学就有好几位教师另谋职业。大多数老师,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沦为“教书匠”。
(1)老师是最廉价的劳动力,每年的夏忙假、秋忙假,暑假中的“双抢”,老师都要到生产队参加支农劳动,不仅分文未得,还要自带粮票和饭钱,一年至少有一个月左右这样,老师的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2)平时,大队、生产队的干部都可以到学校,叫老师停了课,帮助他们
收稻、收麦、割草籽、油菜,对老师毫无人格上的尊重。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五)办学经费严重不足。10年间,各校校舍无多少改观,破败不堪,课
桌椅奇缺。校舍严重不足,不得已,盖了几间房屋,又低又矮,墙壁是土坯砌的,教师工资很低,每月35元——38元,最多的每月45.5元,也仅是少数几个。尤其是民办教师,以记工分算工资,年薪才50元左右。
(六)“王侯建议”造成麦元教育资源流失。王、侯两位老师发表于《人民
日报》上各老师归队的建议,虽在全国未下文件,但望江却行动起来了,麦元小教像金克家、金学华、杨靖澜等一批很有教学能力的非麦元籍的老师被调走,造成了麦元小学教师空缺严重,不得不聘请一批“赤脚”老师。
三、改革开放时期
1977年,“十年浩劫”结束,学校开始拨乱反正,恢复考试制度,制订了
一系列规章制度,开齐课程。这一年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主要是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
1978年,学校贯彻中央“调整、整顿、提高”的政策,普及小学教育,有
计划地发展初中教育。这年由春季始业改为秋季始业,开始对学生建立学籍管理,小学升初中实行统一考试。相继出台实施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条例》、《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用这些规章制度对师生进行管理。
1979年,学校常规工作是继续普及小学教育,重点工作是扫除文盲。各大
队办“扫盲”班,由在职教师兼任“扫盲”班教师。“扫盲”教学安排在每天早晨或夜晚。“扫盲”不给物质报酬,对成绩优异者,予以精神鼓励。
1980至1981年,杨涛同志调至向阳小学,筹备恢复中心小学,将学校常规
管理工作定位于着重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把提高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把普及小学教育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1982至1983年,恢复中心小学建制,落实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继续把
普及小学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要求在1990年前普及小学教育,并制订普及工作的具体标准和验收办法,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制订小学教学考评条例,公社根据考评条例拿出一定数额的资金,奖励优秀教师。同时,发动群众集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
1984、1985年,小学教育进行入正确的发展轨道,教育教学迈上了一个新
的台阶。学校工作主要是让所有适龄儿童入学,并完成小学学业。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1986、1987年,根据《义务教育法》,安徽省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意
见的精神,麦元中心小学,坚持依法办学,加强检查督促,管理工作以抓教学质量为中心。
1988至1995年间,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以“两基”“两全”为工作的重点,依法治教。1992年,乡政府出台了《教育教学奖惩条例》,麦元中心小学依据此条例实行学校各项常规管理,把智育摆在首位,以致发展到考评教师就是看学生成绩,该条例到2007年在经过多次调研修改后被废止。
“两基”工作成效显著,学校班额大,教室小,麦元中心小学的扩建问题,
多次在学校工作会议上进行讨论,并且形成一致意见,分别向县教委和乡政府提交申请。自1992年乡政府对教师实行奖惩条例以来,麦元中心小学教育教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麦元中心小学的申请得到了县教育局、乡党委政府的批准,于1996年动工,1997年竣工。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校园、建筑物、教育教学设施改建、扩建、更新等工作,共投资200多万元,学校新建了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音乐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教师教学电教化程度日益提高,办公电脑自动化正在逐步实现。校园环境全部达到了绿化、美化、净化的标准。学校办学条件的完善提高,为全校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保障。为教育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中心小学校新校建设期间,虽然乡政府、县教育局对建校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投入了大部分资金,但许多配套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募捐、集资、向教师借款,仍然不能得到解决,只好挤占生均人头经费,并且持续了数年,可以说是举全乡各小学财力填补这一缺口。经过全体麦元小教人的共同努力,建成后的中心小学硬件设施在全县农村学校中应该说是一流的。
这一时期,“普九”工作同样列入学校常规管理工作之中,中心小学成立了
“普九”工作小组,狠抓入学率、巩固率,控制辍学率,开办扫盲提高班,确保了“普九”、“扫盲”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但是,在校生总数处于历时最高峰,加之教师退休、自然减员,师资匮乏,从师范毕业新补充到小学教育上的老师几年才有一个,学校招收一批热爱教育事业的社会青年到各小学任临时代课教师,充实教育力量。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加大布局调整工作力度,将一些单班教学点进行撤并,整合教育资源,将全乡六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心小学,实行寄宿制管理,创建“代理家长”制,这些举措当时在望江尚属创举,甚至被县教委作为经验进行推广,特别是在全县小学实行教学成绩检测评比以来,麦元小学教学成绩一直处于全县领先水平,从教学成绩到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县教委的充分肯定。2002年学校被命名为“望江县示范学校”“省家教名校”“绿色学校”。许多学校慕名前来参观、考察、学习。当然,我们不能回避,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些荣誉是麦元小教人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打拼出来的。
四、中心学校成立以来
2004年4月,麦元中心学校成立,学校规模进一步扩大,为了满足学校发
展需要,决定购买与学校仅一墙之隔的原麦元派出所所址。学校一方面向全校区教师借款16万元,一方面凭借家长委员会的支持,集资7万元,筹齐了购买的资金并且与县公安局达成协议,成功购买。在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麦元中心学校注重内涵发展和学校特色的创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管理过程,提出了“以人为本,为师生营造和谐家园”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确定“求真务实、自我卓越、和谐发展”的学校精神,以“学校-----规范+特色;教师----优化+特点;学生-------合格+特长;校园------美化+文化;设备------现代+一流”为办学模式;确立“为每个孩子创造人生幸福”的教育理念,树立“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和优质服务”的办学宗旨,本着“质量求生存,创新求发展,科研求品牌,特色求声誉”的办学方向,实施“理性思考、刚性管理、柔性服务、和谐发展”的办学策略,以“有实力才有魅力”为行动思想,正在走上 “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之路,努力打造“阳光教育、书香校园、快乐学校”的校园文化品牌。
学校修改制定了《学校教职工年度考核办法》、《学校教职工考勤制度》、《班队工作考核细则》等一系列新的制度,突现了一种立足实际的精神,遵循一个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的原则,坚持一切以人为本的思想。本着从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努力给他们提供一种宽松的、愉悦的、和谐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起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和主动性。
(一)教育及教师管理:完善、优化、创新。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完善教师管理机制,重视对教师进行“校园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职业
规范教育,通过政治学习、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增强教师的角色意识,要求教师牢牢记住自己肩负教书育人的使命,深刻认识教师言行举止对未成年人具有示范熏陶作用,小而言之影响他们一时,大而言之影响他们一生,所以,必须高度负责,履行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行为规范,时时处处为学生做表率。要求教师从根本上,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通过校本教研锤炼成长,通过自我反思完善自己。
(二)德育教育及学生管理:教育性、系统性、活动性。
把“育人”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把“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时时有德育工作
做”的理念灌输给老师,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努力营造“课堂教学随机渗透,课外活动延伸补充,日常生活熏陶感染,社会实践锻炼成长”的主体化教育空间,让每个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1)抓住教育契机,适时开展教育活动。在开学初,开展“规范在我心中”的演讲比赛,对学生进行入学、开学教育,学期中间,将“学雷锋日”和庆“妇女节”结合起来,开展“我为妈妈做好事”的活动,“植树节”组织学生到山川、田野“寻找春天的绿色”和植树护绿活动。“安全月”请交警、关工委、校外辅导员进行安全教育。利用“五一”长假,开展“我是快乐小帮手”活动,“六一节”时进行献爱心、文艺汇演,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假日均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
(2)用好教育阵地,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每学期提前制订好德育工作
计划,精心组织内容,上好思品课,健康教育课,晨会课、班队活动课,发挥主阵地作用,同时利用升旗仪式、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画廊、德育教育基地(敬老院、孙敬纯烈士墓、工业园区等)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事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三)校园及后勤管理:净化、美化、有序化
(1)确保安全、规范、方便,对原教学楼设计使用的电网进行重新规划安
装。学校原有自来水管年久失修,污垢厚积,流量不大,压力不够,二楼以上就没有水,而且水质黄混。2007年对水源进行清理,保证安全用水、节约用水。食堂管理加强监控督促,不搞承包,保证安全用餐。教育学生讲究卫生,不挑食,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注意节约,有序用餐,文明用餐。学校逐级逐人签订安全责任状,增强安全意识,警钟常鸣,防止校园意外事故发生,确保师生安全及学校财产安全。2009年在各校推行封闭式管理。特别是后勤保障,学校建立财务考核小组,每一笔开支虽经校长一支笔同意报销,但必须经财务考核小组盖章后方可入账报销。规范收费行为,不随意“开源”,更多地把心思用在节流上,学校自建餐厅,接待学校来客,一律在食堂就餐,既不铺张,更不浪费。将节约的钱用于教师外出培训,强化教师自身素质,真正做到有序合理地使用学校的有限资金。
(2)着力建设书香型校园。充分发挥学校规范化教室的作用,积极开展读
书活动。每周进行经典美文诵读,努力营造读书气氛,想方设法使学校每堵墙、每片绿地、每一个教室都充满文化气息,用“双语”(汉语、英语)提写的名言警句、用学生自己创作的字画装点校园,让学生展示才华,让家长感到惊喜,让社会支持教育。每年以为期一个月的校园艺术节为载体,推动书香型校园建设。
(3)常规工作一天做好容易,天天做好就不容易了,做到常规常谈,常规
常抓,常规常查,常规常新,与时俱进稳步提高,让优质常规管理进一步积淀学校发展内涵,使学校管理真正走上无制度化管理。
五、校长管理
麦元中心小学1982年恢复建制,中心小学对各村小学进行行政领导和业务
指导。为了加强对全乡各小学工作的指导,时任中心小学校长杨涛同志参加了县教育局举办的首届校长培训班,并获“优秀学员”称号。随后,麦元中心小学建立了校长培训制度,中心小学校长、副校长、二级机构负责人,各村小学校长进行培训。相继参加县校长培训的有黄结根、陈友根、袁犬应、蔡结桥、王宏印、陈功乐、金运根、孙志群、孙桂林、李张华、甘高中、廖结华。其中校长袁犬应、副校长孙桂林多次参加了校长高级培训班培训。
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麦元中心小学校长培训不仅仅是参加县教育局举办的
培训,发展为“走出去”,一大批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到名校参观、考察、学习。这些人在各自的岗位上为麦元中心小学管理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2004年9月安庆市举办首届中小学校论坛暨学校管理大会,望江县仅有两所小学出席该会,麦元中心学校被指名参加。可以说是改革开放后校长管理的成果。2007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年孙桂林的论文《关注农村教师成长,寻求发展的新途径》在第四届校长论坛上获省级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黄岗小学改革。黄岗小学被称为麦元校区的“大西北”,学校基础薄弱,学校综合成绩总是让麦元中心小学领导显得束手无策。为了彻底甩掉该校落后的帽子,使麦元各小学均衡发展。2003年对黄岗实行改革,该校校长及教师不再由中心小学指派,而是推行自由组合,校长在全学区进行竞聘上岗,并对该校校长实行6000元办公经费补贴,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考核,第一年缩小差距,第二年甩掉落后帽子,第三年学校综合成绩居全学区中上等之列。中心小学委派袁犬应同志就此项改革工作进行管理和对黄岗小学工作的指导。通过竞争,容海平同志任黄岗小学校长。作为麦元中心小学第一次改革的学校,可以说是一个试验区,中心小学乃至后来的中心学校许多重大改革的出台都是从黄岗试点推广到全学区。而黄岗当年就甩掉了落后的帽子,综合成绩居全学区中等。随着行政区划调整,黄岗小学撤并,逐渐形成的以人为本的“无制度化”管理的黄岗经验“夭折”了,但它为麦元学校管理观念的改变吹过了一阵清新的风。
2007年8月,麦元中心学校进行人事改革,各校教师由各负责人自由组合,各校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各校教师由各负责人自由组合。2008年8月,又以同样的方式对二级机构负责人实行竞聘上岗。许多重大的改革都是袁犬应同志在生生世是安庆石化一小挂职锻炼后实行的。
袁犬应同志被望江县教育局选派参加望江县首届“领雁工程”活动,于2008
年3月1日到全国名校——安庆石化一小学习三个月。并且与石化一小结成友好学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协议特别强调,石化一小作为麦元中心学校骨干教师和短缺学科教师的培训基地。随着与石化一小的合作对接活动的开展,石化一小的办学思路对麦元中心学校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办学观念的转变,由攀比转变为按教育规律办学校教育,真正走上为麦元教育可持续发展而必须走的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之路。
“汗水铺就金光道,风雨不歇绘彩虹”。麦元中心学校在新世纪的征程中充
满信心和希望,她必将成为一座拥有现代教育特色的儿童乐园;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摇篮!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第三节 教学教研
建国初期,学校规模较小,1954年,贯彻省第一次文教工作会议精神,使
用统一教材,执行省颁布的统一教学计划,采用“四、二”分段制(1——4年级为初小,5——6年级为高小),开展“两操一课”(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活动,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按照凯洛夫课堂五个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进行教学。1953年,曹逸群任茗山小学教导主任,负责制订各科教学计划,开展集体备课和观摩教学活动,着重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初小升高小实行全乡统考,语数双科“及格”方可升级。
60年代,学校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中共中央颁发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课程作了调整,强调各科教学的政治思想性,学校增开了社会主义常识教育课,提出“以红带专”,以德育带动智育的?;增加了农村应用文、珠算、农业常识等内容,全日制小学以教学为主。重视教学质量,教导主任把好备课关,教师的备课笔记由教导主任签字后方可上课,上课提倡精讲多练,注重因材施教,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采用直观教具。每学期继续实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造册存档,这个时期的成绩评定,分为平时考查、期终测验两块。学生的操行等级和评语,由班主任评定,报请学校领导审查填入成绩报告单。教学教研活动,高年级区统一组织,由区教导主任金滕主持,中低年级以乡为单位组织,由汪培根主持。小学毕业实行统考,麦元中心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人数曾占当时鸦滩四公社升学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老师重视业务学习,周六下午全体教师到中心小学集中学习,暑假到区中或何祠(时为区中心小学)学习。
“文革”开始,学制缩短,由“‘四、二’分段制”改为“五年一贯制”,以阶级斗争为纲,以《毛主席语录》、“老三篇”等为主要教材,小学历史、地理、自然等学科被取消,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不正常。文革中期,成立革委会,提出复课闹革命,继而,中心小学被撤销,教学教研工作由各村校校长负责,70年代初,以推荐取代考试招生。“文革”后期,教学秩序有所好转,但教学质量停滞不前,实行工农兵免试推荐上大学。
麦元中心小学发展状况
“文革”结束,开始恢复考试招生,学校重新制定规章制度,学校贯彻“恢
复、整顿”,改为秋季招生,学校实行学籍管理制度,教学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学校提出各学科教学应“面向多数,兼顾两头;突出重点,加强‘双基’教学”,学校领导兼任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教研工作由公社教育干事吴有桂负责,深入课堂听课,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与教师共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
80年代初期,学校着重抓教学质量,把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作为教学、考核、评比,教研工作的重点。1982年到1990年期间,以普及初小教育和“扫盲”为教学工作的中心。为“普初”和“扫盲”,老师白天上课,晚上开办培训班,以教会识记简单常用汉字和简易数学题为主要教学内容。为奖励优秀教师,乡政府制订小学教育教学考评条例。学校还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连年荣获望江县“五讲四美先进单位”锦旗。
1982年,恢复中心学校建制后,孙先元任教导主任,主任负责主持中心小
学教学教研工作。
1984年秋,汪培根负责主持中心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学校重视教学质量。
学年初,由中心学校教导处统一分课,学期中,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学期末,全乡统考,年度评比,毕业班全区统考,全区统一阅卷。
1987年以后,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
线的“三为主”要求。
中心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乡性教研活动。其间,各校也自行组织。1982
年5月,在双河小学召开3—5年级全乡语文、数学教研会,语文主题:探讨语文教学快速教学法,做课:袁犬应《饲养员赵大叔》。数学做课:余根旺《循环小学的认识》。1987年,健全学校教研组织,按学科设置三个教研组:语文教研组(组长:陈友根)、数学教研组(组长:袁犬应)常识体艺教研组(组长:郝洁运)。始后,各教研组根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经常自行安排各学科教研活动。88年,在全县首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陈友根执教《小站》,获全县优质课一等奖。89年,麦元中心学校教学教研刊物《麦元小教》刻印出刊。89、90、91年先后有新桥、大桥、毛安、翠岭,凉泉、鸦滩,古炉、码头、武昌等中心小学来校参观学习,研讨,分布听了陈友根上的《我的战友邱少云》、《詹天佑》、《在仙台》、《伟大的友谊》和袁犬应上的《百分数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