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完)兽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20121122
发布时间:2024-11-18
发布时间:2024-11-18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兽医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总 论
一、名词解释
1、寄生生活
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两个生物个体的相互关系中,其中一方永久地或暂时地寄居在另一方体内或体表,并以对方的体液、组织作为自己的营养来源,同时给对方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可以引起对方死亡,这种现象叫做寄生生活。
2、寄生虫
在寄生生活中寄居的的一方为寄生虫,是暂时或永久的在宿主体内或体表寄生生活的动物。
3、宿主
在寄生生活中被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地寄生的动物称为宿主。
4、兽医寄生虫学
兽医寄生虫学是包含一般生物学和兽医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是以多种学科为其基础,阐明动物的各种寄生虫及其对动物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引起的疾病的科学。
5、寄生虫病流行病学
从群体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寄生虫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从而制定防治、控制及消灭寄生虫病的具体措施和规划。
6、专性寄生虫
在其生活史中,寄生关系中的那部分时间是必须的,没有这一部分,寄生虫的生活史就不能完成。专性寄生虫必然就是长久性寄生虫,如日本分体吸虫。
7、兼性寄生虫
是指既可以营寄生生活,也可以营自由生活的种类,如类圆线虫。
8、中间宿主
寄生虫的幼虫阶段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叫做中间宿主。寄生虫在中间宿主体内以无性方式进行繁殖,或者处于未成熟阶段。
9、生物源性传播
病原体要在传播者体内进行一个阶段的发育以后才具有感染性,此时才能感染健康家畜,这种方式的
传播称为生物源性传播。
10、带虫宿主
某种寄生虫在感染宿主体内,随着机体抵抗力增强或通过药物治疗,宿主处于隐性感染阶段,宿主
对寄生虫保持一定的免疫力,临床上无症状,但体内仍保留有一定数量的虫体,这样的宿主称带虫宿主。
11、终末宿主
寄生虫的成虫阶段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叫做终末宿主。在终末宿主体内寄生虫达到性成熟阶段,并以有性方式进行繁殖。如猪是猪蛔虫的终末宿主。
12、隐性感染
动物感染寄生虫后,没有出现明显临床表现,也不能用常规方法检测出病原体的一种状态,只有当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寄生虫才大量繁殖,导致发病,甚至造成患畜死亡。
多次低水平感染或在急性感染之后治疗不彻底,未能清除所有病原体,而转入慢性持续性感染,寄生虫在动物机体内可生存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14、永久性寄生虫
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宿主动物体上进行的寄生虫称为永久性寄生虫。这类寄生虫终生不离开宿主,否则难
以存活,如旋毛虫、虱等。
15、暂时性寄生虫
只有在采食时才与宿主动物相接触的寄生虫称为暂时性寄生虫。这类寄生虫在它们的生活过程中只有一部分短暂的时间营寄生生活,其余的大部分时间营自由生活,如蚊、虻、蜱等。
16、异位寄生
有些寄生虫在常见部位以外的器官或组织内寄生,可引起异位病变。
17、补充宿主
有些种类的寄生虫的幼虫,在其发育过程中需要两个中间宿主,我们依其发育阶段的先后分别称之为第一、第二中间宿主。第二中间宿主又称补充宿主。
18、储藏宿主
有些种类的寄生虫可以在某些动物体内长期存活,但是并不进行发育和繁殖,这种动物叫做储藏宿主,也称转运宿主或转续宿主。
19、内寄生虫
这类寄生虫寄生于宿主动物的内脏器官及组织中,如蛔虫、球虫等。
20、外寄生虫
这类寄生虫是寄生在宿主动物的体表。如虱、疥螨、蜱等。
21、单宿主寄生虫
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的寄生虫为单宿主寄生虫,也叫土源性寄生虫,如蛔虫、钩虫等。
22、多宿主寄生虫
发育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称为多宿主寄生虫,也叫生物源性寄生虫,如绦虫和吸虫等。
23、专一性寄生虫
寄生于一种特定宿主的寄生虫。如鸡球虫只寄生于鸡而不寄生于其他动物等。
24、非专一性寄生虫
能寄生于多种宿主的寄生虫。如肝片形吸虫,除寄生于绵羊、山羊、牛、骆驼、鹿等多种反刍兽外,还可感染马、猪、犬、猫、兔、象、海狸鼠、袋鼠等多种动物和人。
25、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有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虫体出现大量繁殖和强致病力,这类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如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等。
26、伪寄生虫
某些本来是自立生活的动物,偶尔主动侵入或被动地随食物带入宿主体内,这种动物就称为伪寄生虫。如某些正常情况下存在于谷物、糖等中的粉螨科的螨类,有时误入人的肠道或呼吸道,并引起相应的病变。
在多宿主寄生虫的宿主中,主要寄生于某种宿主的寄生虫,有时也可寄生于其它一些宿主,但不那么普遍,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通常把不常寄生的宿主称为保虫宿主。
28、超寄生宿主
寄生虫本身被寄生物所寄生的现象称为超寄生。例如,犬复孔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犬虱或蚤体内。
29、免疫逃避
寄生虫可以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并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而在宿主体内定居、发育、繁殖和生存,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逃避。
30、成虫期前驱虫
在掌握寄生虫生活史情况下,在虫体尚未成熟前用药驱虫,将虫体消灭在成熟产卵之前,防止虫卵或幼虫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同时阻断病程,保护畜禽健康。
31、土源性寄生虫
指随土、水或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由于这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也称为单宿主寄生虫。
32、生物源性寄生虫
指通过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而传播的寄生虫,由于这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也称多宿主寄生虫。
33、传播媒介
通常是指在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
34、自然疫源性
有的寄生虫保持在一些野生动物宿主之中,其分布范围完全相应于宿主的分布,并局限于一定的区域。这种特性叫作自然疫源性。
二、填空题
1、在自然界中,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现象是较为常见的,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我们将其称为(共生生活)。
2、在共生关系中,根据两种生物之间利害关系的不同,又可分为(互利共生 )(偏利共生 )(寄生 )三种类型。
3、共生生活的双方互相利用,彼此受益,这种共生生活类型就是(互利)共生。
4、共生生活双方中的一方受益,而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这种共生生活的方式叫(偏利共生)。
5、宿主与寄生虫的关系,包括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和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两个方面。
6、经生物媒介感染包括(机械性)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
7、易感宿主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而处于易感状态的人或动物。
8、带虫免疫形式指当虫体在宿主体内存在时,宿主有一定免疫力,当虫体消失时,宿主免疫力(消失 )。
9、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一个完整循环过程,叫做寄生虫的(生活史或发育史)。
10、寄生虫的种类繁多,生活史也极其复杂,依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可分两种类型:(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
11、需要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交替进行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现象称(世代交替)。
12、寄生虫分类的最基本单位是(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学特征和遗传学特性的生物类群。
13、某种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14、动物机体同时有两种以上虫种寄生时,称(多寄生)现象。
15、寄生虫病的感染和流行情况可以通过两个指标来体现:一个是(感染率),另一个是(感染强度)。
(大)写;第2个单词是寄生虫的(种)名,全部字母(小)写。
三、单项选择题
1、寄居在反刍动物瘤胃和马属动物大结肠中的若干种纤毛虫与被寄居的动物的关系属于( B )。
A 寄生 B 互利共生 C 偏利共生
2、有些鱼类用强有力的吸盘吸附在鲨鱼等大型鱼类的体表,既扩大自身的活动范围,又能分享鲨鱼吃剩的食物。这种关系称为(C )。
A 寄生 B 互利共生 C 偏利共生
3、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的抗原称为(C )。
A 非功能性抗原 B 可溶性抗原 C 功能性抗原 D 代谢抗原
四、多项选择题
1、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有(ABCDE)。
A 经口感染 B 经皮肤感染 C 接触感染 D 生物媒介传入 E 胎盘感染
2、根据寄生虫抗原的来源分类,可分为(BCE )。
A 非功能性抗原 B 体抗原 C 可溶性抗原 D 功能性抗原 E 代谢抗原
3、寄生虫免疫逃避机制包括(ABCDE)。
A 释放可溶性抗原 B 寄生虫抗原性的改变 C 抑制宿主的免疫应答 D 组织学隔离 E 代谢抑制
五、简答题
1、简述寄生虫的感染来源。
(1)患某种寄生虫病的动物和带虫动物 病畜或带虫动物通过分泌物、排泄物把寄生虫的虫卵、幼虫或卵囊等排出体外,污染外界环境,造成其他动物的感染。
(2)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的病人和带虫者 如患猪带绦虫的病人,时常向外界排出孕节或虫卵,当被猪采食时,即可感染猪囊尾蚴。
(3)外界环境中被寄生虫感染的中间宿主、补充宿主、贮藏宿主和生物媒介 例如当人或动物采食了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中间宿主淡水鱼(生或未熟)时即可感染华支睾吸虫。
2、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相关因素。
(1)生物因素 在宿主方面,如畜群体的遗传因素、年龄大小、体质和健康状况及免疫机能强弱、饲养管理好坏等都会影响到许多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流行。而在寄生虫方面,寄生虫的种类、致病力、寄生虫虫卵或幼虫感染宿主到它们成熟排卵所需时间、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寿命的长短等这些均可影响到寄生虫病的流行程度。
(2)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地理、生物种群等。纬度不同,海拔高低,无疑对光照和土壤会产生重要影响,随之将影响到宿主、中间宿主和媒介者及寄生虫的分布不同。所以,寄生虫病的流行表现有季节性和地区性。
(3)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经济状况、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饲养管理水平和条件等。在某些寄生虫病的流行中,社会条件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某些地区有半生食猪肉的习惯,所以,旋毛虫病在人群中得以流行。
3、简述寄生虫抗原的特点。
同来源和成分的抗原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的机制和效果也不同。
(2)抗原具有属、种、株、期的特异性 寄生虫生活史中不同发育阶段既具有共同抗原,又具有各个发育阶段的特异性抗原。共同的抗原还可见于不同科、属、种或株的寄生虫之间。特异性抗原在寄生虫病的诊)断及疫苗的研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3)寄生虫抗原免疫原性较弱 寄生虫抗原可诱导宿主产生免疫应答,宿主产生对抗原的特异性抗体,但与细菌、病毒抗原相比,其免疫原性一般较弱。
4、简述寄生虫免疫的特点。
(1)免疫复杂性 寄生虫比细菌和病毒要大得多,因而含有的抗原种类较多、数量也较大。寄生虫的抗原有期特异性。
(2)清除性免疫 指宿主能清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完全的抵抗力。例如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东方疖,这是寄生虫感染中罕见的一种免疫状态。
(3)非清除性免疫 寄生虫感染后虽可诱导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如果用药物驱虫后,宿主的免疫力随之消失。
5、简述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和消灭感染源 一方面要及时治疗患病动物,驱除或杀灭其体内外的寄生虫,另一方面要对带虫动物进行有计划的预防性驱虫。此外,对保虫宿主、贮藏宿主的防制也是控制感染源的重要措施。
(2)切断传播途径 对非生物性传播的寄生虫病,要加强粪便和水源的管理,做好动物圈舍的环境卫生、改良牧地等工作。对生物性传播的寄生虫病,要设法避免终末宿主和中间宿主以及传播媒介的接触。
(3)保护易感动物 加强动物饲养管理、增强动物体质,提高动物抗病能力,尤其要注意饲料的营养水平和饲养条件的改善。可在必要时进行预防性驱虫,也可在畜体上喷洒杀虫剂或驱避剂防止吸血昆虫的叮咬。还可通过人工接种使动物获得抵抗力。对某些地方性寄生虫病,可选择具有抵抗力的品种进行饲养。
6、简述寄生虫病的防制措施。
(1)驱虫 驱虫是寄生虫病综合防制的基本措施。驱虫一方面具有治疗的作用,使宿主康复,另一方面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减少了病原体向外界的散播,控制了感染来源。
(2)卫生措施 对土源性寄生虫而言环境卫生的意义更为重要。要加强动物粪便的管理。要经常保持饲料、饮水的卫生,畜禽应选择在高燥处放牧。对于人畜共患病则要加强卫生宣传,不吃生的或半生的肉类制品。对生物源性寄生虫则可以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消灭他们的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
(3)免疫预防 由于寄生虫免疫的复杂性等原因,寄生虫病的免疫预防尚不普遍。但还是有一些研制成功的寄生虫疫苗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很好的保护效果。
(4)生物控制 寄生虫生物控制就是采用寄生虫的某些自然天敌来对寄生虫及其所引起的疾病进行防治的一种生物技术。这种生态学方法可以将寄生虫感染程度控制在一个亚临床水平之下,使之不至于因病害而造成经济损失。
7、简述分子寄生虫学今后的研究方向。
(1)寄生虫生长发育、分化等关键因子的功能基因组学;(2)寄生虫免疫的分子机制和疫苗;(3)寄生虫代谢系统所涉及的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机制,以及寄生虫在宿主免疫和代谢系统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的机制;(4)寄生虫表面抗原变异的遗传学及其生物合成、加工、传膜转运的机制;(5)药物的作用靶点、抗性的分子机制;(6)转基因寄生虫动物模型和其他动物模型。
1、详述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1)对环境适应性的改变
寄生虫长期适应于寄生环境,在不同程度上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营养和空间依赖性越大的寄生虫,其自身生活的能力就越弱,寄生生活的历史愈长,适应能力愈强,依赖性愈大。因而只能选择性地寄生于某种或某类宿主。
(2)在形态构造上的适应
形态改变。寄生虫可因寄生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形态构造变化。如跳蚤身体左右扁平,以便行走于皮毛之间;
附着器官的发展。寄生虫为了更好地寄生于宿主的体内或体表,逐渐进化产生了一些特殊的附着器官。如吸虫和绦虫的吸盘、小钩、小棘。
(3)在生理机能上的适应
营养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消化器官的变化,有的变为简单,甚至消失,也有的消化道长度大大增加。如吸虫为简单盲肠,没有肛门;有的吸血节肢动物,其消化道长度大为增加,以利大量吸血。
对体内外环境抵抗力的增强。蠕虫体表一般都有一层较厚的角质膜,具有抵抗宿主消化的作用;绝大多数蠕虫的虫卵和原虫的卵囊具有特质的壁,能抵抗不良的外界环境。
生理行为有助于寄生虫的传播。矛形双腔吸虫的囊蚴寄居在第二中间宿主蚂蚁的脑部,能使其向草叶的顶端运动,在那里被草食动物食入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侵入机制得到加强。表现在生殖系统的发达及繁殖方式多样化。寄生虫的生殖系统发达,如绦虫每一节片都有雌雄生殖系统,成熟的节片几乎充满生殖系统。
2、详述寄生虫病对动物的危害。
(1) 阻碍幼畜的生长发育。被寄生虫严重感染的幼畜生长发育迟缓。
(2)降低役畜的使役能力、缩短使役年限。寄生虫的感染对役畜的使役能力影响很大。
(3)导致饲料的严重浪费,降低生产性能,影响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产品畜牧业是以饲料和饲草来换取畜(禽)和畜(禽)产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而寄生虫则从宿主(畜、禽)体夺取营养物、组织液、血液等为其营养,借以生存与繁殖,畜(禽)则因寄生虫的寄生而消瘦、衰弱、贫血,甚至死亡。正是人养畜,畜养虫;畜吃草(料),虫吃畜。饲料和饲草还未及转化为畜(禽)产品,就先被寄生虫夺去,甚至有的寄生虫导致整个胴体的废弃。
(4)降低家畜的抗病能力诱发各种疾病。如蛔虫病严重感染的仔猪有40%发生蛔虫性肺炎,30%发生呼吸困难,往往引起仔猪死亡。仔猪蛔虫病还可促进气喘病的病势,增加患猪死亡率。
(5)引起地区性流行,造成病畜的大批死亡。引起地区性流行的寄生虫病,在蠕虫病方面主要有肝片吸虫病、莫尼茨绦虫病、捻转血矛线虫病、肺线虫病、日本血吸虫病、东毕血吸虫病、胰吸虫病等等。这些寄生虫病严重感染可引起地区性流行,造成患畜大批死亡。在原虫病方面主要有牛、马梨形虫病、锥虫病。鸡、鸭、家兔球虫病等都可以发生地方性暴发性流行,引起畜禽的大批死亡。
3、详述寄生虫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如果寄生虫以多数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为宿主,其中包括人的时候,就构成了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就有可能在人畜之间蔓延流行,危害人类健康和家畜的健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人类健康的大敌之一,它构成公共卫生的严重威胁,有时甚至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之危害人体健康的事例是很多的。例如,普遍存在于我国南方各省的日本分体吸虫,其成虫阶段寄生于人和多种家畜,以及许多野生动物,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和农牧业生产,还由于其为人畜共患,宿主种类甚多,给防治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又如我国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嗜食生肉或烹调过嫩的肉,
从对人民健康,以及对畜牧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与经济损失程度来看,目前我国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有日本血吸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棘球蚴病、猪囊虫病、隐孢子虫病和肉孢子虫病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传播流行,有的呈全国性流行,有的以地区性流行,并且不同地区或省市有其各自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例如,南方有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尤以湖滩地区更为严重,而北方则不存在此病;棘球蚴病在我国分布很广,但以西北牧区更为严重,这种流行趋势的形势都是受流行因素所制约的。
4、详述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
寄生虫病的诊断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包括以下七方面:
(1)临床观察 临床症状的观察是生前诊断最直接的方法。查明畜禽的营养状况、临床表现和疾病程度,为寄生虫病的诊断奠定基础。
(2)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对寄生虫病的诊断尤其是对群体寄生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详细调查引起寄生虫病发生和流行的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学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摸清寄生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动态,为确立诊断提供依据。
(3)实验室诊断 病原体检查是寄生虫病确诊的主要依据。对动物的粪便、尿液、血液、组织液、体表及皮屑等进行检查,查出各种寄生蠕虫的虫卵、幼虫、成虫或节片以及原虫的各发育期虫体、蜘蛛昆虫成虫、幼虫或虫卵等,即可得出正确的诊断。
(4)治疗性诊断 在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利用对怀疑寄生虫有疗效的药物进行治疗试验,然后观察症状是否好转或者从患病动物体内排出虫体从而进行确诊。
(5)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诊断寄生虫感染确实和可靠的方法,包括病理学剖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6)免疫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是根据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理而建立起来的诊断方法。随着免疫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已有多种免疫学诊断技术应用于寄生虫病的诊断。如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7)分子生物学诊断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许多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应用于寄生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5、详述兽医寄生虫病学的任务。
学习动物寄生虫学知识,一方面是为保障畜牧业生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另一方面是为保护人类健康,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服务。因为畜禽是人类的重要的食物资源,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条件。为此,必须掌握动物寄生虫病学的基础理论、诊治技术和综合防制措施,保障动物不受或少受寄生虫的感染或侵袭,使动物的寄生虫感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在一切可能的地方要求做到基本上消灭危害动物最严重的几种寄生虫病。必须掌握主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及其预防措施,加强调查研究,重视环境医学,改变宿主与寄生虫的周围环境条件,创造不利于寄生虫传播的外界环境条件,减少公共卫生的突发事件。掌握寄生虫的生物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特点与生活史上的薄弱环节,从而截断其生活史环链,从根本上杜绝其流行,以保护人畜的健康,谋求人类的福利。
6、详述寄生虫对宿主的危害作用。
寄生虫在侵入、移行和定居的整个过程中,都以各种方式危害宿主,这种危害作用是多方面的,也是极其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夺取宿主的营养 营养关系是寄生虫与宿主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及大量繁殖,所需营养物质绝大部分来自宿主,寄生虫数量越多,所需营养也就越多。包括一些宿主不易获得而又必需的物质,如维生素B12、铁及微量元素等,使宿主容易出现营养不良。
皮炎;蛔虫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引起肝脏等多个器官损伤;细粒棘球绦虫在肝脏中形成棘球蚴压迫肝脏;蛔虫在肠道中不停运动,引起肠痉挛,严重者出现肠梗阻。
(3)毒素与免疫损伤 寄生虫排泄物、分泌物、虫体、虫卵死亡崩解物对宿主是有害的,这些物质可引起组织损害、组织改变或免疫病理反应。如寄生于胆管系统的华支睪吸虫,其分泌物、代谢产物可引起胆管上皮增生,附近肝实质萎缩,胆管局限性扩张,管壁增厚,进一步可发展致上皮瘤样增生。
(4)引入其他病原体 在外界环境中发育的幼虫,侵入宿主体内时,可把各种病原微生物带入宿主体内,由肠道钻入组织器官中的幼虫可将肠道微生物引入组织器官中。寄生虫造成的组织器官损伤,为其他病原体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寄生虫的寄生降低了宿主的抵抗力,从而也为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寄生虫本身作为固定传播者,将一些微生物和寄生虫引入宿主,导致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
上述寄生虫对宿主四个的影响往往是综合在一起的,只是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或者表现在不同的阶段。
7、以猪蛔虫为例,详述寄生生活的建立所需要的条件。
(1)寄生虫必须有其适宜的宿主,甚至是特异性宿主。这是寄生生活建立的前提。
(2)在外界环境中存在有寄生虫,而且这种寄生虫是处于感染阶段(侵袭性阶段)。
(3)寄生虫必须与宿主有接触的机会。
(4)该种寄生虫必须具有它所需要的感染途径。
(5)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内后,一般经过移行过程和发育过程,然后才能到达寄生部位,进而确立寄生生活。
(6)寄生虫必须战胜宿主的抵抗力。
以猪蛔虫为例:猪蛔虫感染必须有适宜宿主——猪的存在;外界环境中有感染性的蛔虫卵;猪通过粪便或土壤接触到感染性的蛔虫卵;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猪体内;卵内幼虫释出后,通过血液循环,经肝脏、心脏、肺脏,再移行到咽,被吞咽后进入小肠,发育为成虫,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必须战胜宿主的抵抗力,从而建立寄生生活。
第二章 吸 虫 病
一、名词解释
1、毛蚴
吸虫的发育过程中,吸虫卵孵化成毛蚴,毛蚴体形近似等边三角形,外被纤毛,前部宽,有头腺,后端狭小,毛蚴不食,但在水中运动活泼。
2、胞蚴
吸虫的发育过程中,毛蚴遇适宜的中间宿主时,即利用头腺穿入宿主体内,脱去纤毛,发育为胞蚴。胞蚴呈包囊状,内含胚细胞和简单的排泄器官。
3、雷蚴
吸虫的发育过程中,在胞蚴体内形成雷蚴。有的吸虫仅有一代雷蚴,有的则有母雷蚴和子雷蚴两期。雷蚴呈囊状构造。一般前端有肌质的咽,下接袋状盲肠,还有胚细胞和排泄器。分体属的吸虫无雷蚴阶段。
4、尾蚴
吸虫的发育过程中,雷蚴体内的胚细胞及胚团发育成尾蚴。尾蚴由体部和尾部构成,体表具棘,有1~2个吸盘。能在水中活泼运动。分体属的吸虫由胞蚴形成子胞蚴再形成尾蚴。
5、囊蚴
呈圆形或卵圆形,系尾蚴去尾部形成的包囊阶段,其内部构造均与尾蚴的体部相似。
6、梅氏腺
吸虫雌性生殖器官的卵黄总管与输卵管汇合为卵模,其周围的腺体称为梅氏腺,梅氏腺的分泌物与卵黄颗粒凝聚在卵模中形成卵壳。
7、抱雌沟
分体吸虫雄虫自腹吸盘以下由两侧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雌沟,雌虫在抱雌沟内,呈雌雄合抱状态。
8、尾蚴粘球
双腔吸虫虫卵在第一中间宿主蜗牛体内孵出毛蚴,并相继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和尾蚴,尾蚴成熟后移行至蜗牛的呼吸腔,每数十个至数百个尾蚴集中在一起形成尾蚴群囊,外被粘性物质成为粘球。粘球经蜗牛的呼吸孔排出,粘在植物或其它物体上,形似露水珠,透明灰白色,称为尾蚴粘球。
9、虫囊
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寄生于肺组织,虫体的刺激引起宿主的组织反应,在虫体外围形成纤维组织的虫囊。虫囊内通常有2个虫体,偶尔也可以只有1个或多至5、6个。由于虫囊破裂或细支气管被破坏,虫卵可经气管排至外界。
二、填空题
1、吸虫是指(扁形)动物门、(吸虫)纲的寄生虫,寄生于畜禽的吸虫均为(吸虫)纲、(复殖)目的种类。
2、吸虫无表皮,体壁由(皮)层与(肌)层组成,又称皮肌囊。
3、吸虫消化系统简单,无(肛门),肠内废物经口排出体外。
4、吸虫生殖系统发达,除分体吸虫外,皆雌雄(同)体。
5、吸虫的雄茎和子宫颈均开口于一个共同的生殖窦或生殖腔内,此开口即为(生殖)孔,多位于两个吸盘之间的纵中线上。
6、分体属的吸虫无(雷蚴 )阶段,由胞蚴形成子胞蚴再形成尾蚴。
7、吸虫的消化系统一般包括口、前咽、咽、(食道 )及(肠管 )几部分。
8、吸虫的发育过程历经(虫卵 )、(毛蚴 )、(胞蚴 )、(雷蚴 )、(尾蚴 )和(囊蚴 )各
期。
9、吸虫卵多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除分体吸虫和嗜眼吸虫外都有(卵盖)。
10、肝片吸虫的毛蚴,只有在(光线 )作用下,才能从卵内孵出,毛蚴只有在(水中 )
才能生存。
11、肝片形吸虫生殖系统中无(受精囊 )。
12、日本分体吸虫寄生于人和牛、羊、猪、犬等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肝门静脉系统)和(肠系膜静脉系统)的血管内,造成宿主不同程度的损害。
13、日本分体吸虫口吸盘位于虫体的前端,呈(漏斗)状,腹吸盘较大,具有粗而短的(柄)。14、(湖北钉螺 )是日本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
15、东毕吸虫(尾蚴 )可主动的经皮肤感染终末宿主。
16、胰阔盘吸虫卵排出宿主体外后,被第一中间宿主(蜗牛)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尾蚴。
17、日本分体吸虫的感染阶段是(尾蚴 )。
18、吸虫具有肌质发达的附着器官是( 吸盘 )。
20、Eurytrema pancreaticum的终末宿主是牛、羊、鹿等(反刍动物 )。
21、胰阔盘吸虫病其生活史,需越冬(2 )次。
22、支睾阔盘吸虫的结构特点是(睾丸 )为分支的。
23、中华双腔吸虫的睾丸(左右 )排列,矛形双腔吸虫为(前后 )排列。
24 、华枝睾吸虫以(淡水螺)为第一中间宿主,以(淡水鱼)为第二中间宿主。
三、单项选择题
1、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主要是(A )。
A 小土窝螺 B蚂蚁 C钉螺 D 枝小丽螺
2、Dicrocoelium dendriticum 寄生于反刍动物的(B )内。
A 消化道 B 肝胆管 C胰管 D 静脉
3、华枝睾吸虫的拉丁文表示为(D )。
A Eurytrema pancreaticum B Fasciola hepatica C Dicrocoelium chinensis D Clonorchis sinensis
4、Fasciola hepatica是(C )学名。
A 胰阔盘吸虫 B 前殖吸虫 C 肝片形吸虫 D 华枝睾吸虫
5、华枝睾吸虫口吸盘略(A )腹吸盘。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6、前后盘吸虫的腹吸盘(A )口吸盘,胰阔盘吸虫的腹吸盘(B )口吸盘。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7 、前后盘吸虫感染家畜的幼虫阶段是( B)
A 胞蚴 B 囊蚴 C 尾蚴 D 毛蚴
8 、具有抱雌沟的吸虫是(D )
A 前后盘吸虫 B 双腔吸虫 C 胰阔盘吸虫 D 东毕吸虫
9 、姜片吸虫寄生在(A ),以( )为中间宿主。
A 小肠 / 扁卷螺 B 肝脏 / 椎实螺 C 胰脏 / 鱼虾 D 肠系膜静脉 / 钉螺
10 、华枝睾吸虫寄生在终末宿主的(A )
A 胆管、胆囊 B 肠道 C 肠系膜静脉内 D 肺
11 、常用的驱吸虫药有(C )。
A 左旋咪唑、磺胺 B 贝尼尔、安锥赛 C 丙硫咪唑、硝氯酚 D 盐霉素、氨丙啉
12、鹿前后盘吸虫的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位于虫体亚末端,口、腹吸盘直径比例为(C )。
A 1.9:1 B 1.6:1 C 1:1.9 D 1:1.6
四、多项选择题
1、哪几种吸虫在发育过程中需要二个中间宿主(BDE )。
A 肝片吸虫 B 胰阔盘吸虫 C 日本分体吸虫 D 华枝睾吸虫 E双腔吸虫
A 毛蚴 B 胞蚴 C 雷蚴 D 尾蚴 E 成虫
3、吸虫排泄系统由(ABCDE )组成。
A焰细胞 B毛细管 C集合管 D排泄总管 E排泄囊
4、尾蚴从螺体逸出,游于水中,可以(ACD )。
A 侵入第二中间宿主形成囊蚴 B侵入第二中间宿主不形成囊蚴 C 直接侵入终宿主体内 D 附着在某些物体上形成囊蚴 E 侵入终宿主体内形成囊蚴
5、片形吸虫病是由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鹿等反刍动物的(ACD )中而引起的一种吸虫病。
A 肝脏 B 肺脏 C 胆管 D 胆囊 E 脾脏
6、下列(ABE )具有抱雌沟。
A 日本血吸虫 B 东毕吸虫 C 华支睾吸虫 D 双腔吸虫 E毛毕吸虫
7、尾蚴遇到人或畜的皮肤时,借助(ACDE )在数秒钟至数分钟内就脱落尾部侵入皮肤。
A 体部伸缩 B 褶棘运动 C 尾部摆动 D 穿刺腺分泌物 E吸盘
8、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科前殖属的多种吸虫寄生在家鸡、鸭、鹅、野鸭及其他鸟类的(ABDE)。
A 直肠 B 输卵管 C 卵巢 D 泄殖腔 E 腔上囊
五、简答题
1、简述吸虫的外部形态。
虫体两侧对称,多数背腹扁平,呈树叶状或舌状,有的呈近似圆形或圆柱状,甚至有的吸虫呈线状(分体吸虫)。体色一般为乳白色、淡红色或棕色。虫体最大的如姜片吸虫,长度可达75mm;最小的如异形吸虫,长度仅有0.3~0.5 mm。在虫体前端,围绕口孔有一口吸盘(oral sucker),用以固着宿主组织。多数种类在腹面有腹吸盘(ventral sucker),位置不定,有的在虫体后端,称后吸盘(posterior sucker),只起固着作用,与体内器官不通。口、腹吸盘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常作为分类的依据之一。
2、简述吸虫生殖系统的组成器官。
吸虫生殖系统发达,除分体吸虫外,皆雌雄同体。
(1)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睾丸、输出管、输精管、贮精囊、射精管、前列腺、雄茎、雄茎囊和生殖孔等。通常有两个睾丸,圆形、椭圆形或分叶,左右排列或前后排列在腹吸盘下方或虫体的后半部。睾丸发出的输出管汇合为输精管,远端膨大为贮精囊。贮精囊接射精管,末端为雄茎,在这些结构周围围绕着一族由单细胞组成的前列腺。
(2)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卵模、受精囊、梅氏腺、卵黄腺、子宫及生殖孔等。卵巢常偏于虫体的一侧。卵巢发出输卵管,管的远端与受精囊及卵黄总管相接。卵黄总管是由左右两条卵黄管汇合而成。卵黄腺的位置一般多在虫体两侧,由许多卵黄滤泡组成。卵黄总管与输卵管汇合处即卵模,其周围为梅氏腺,受精后卵移入卵模。子宫在接近生殖孔处多形成阴道,阴道与阴茎多开口于一个共同的生殖窦或生殖腔,再经生殖孔通向体外。
3、简述吸虫的发育。
吸虫发育过程,需要交换一个或两个中间宿主,其第一个中间宿主多为淡水螺或陆地螺。第二个中间宿主多为鱼类、蛙、螺和昆虫等。吸虫的发育有着十分固定的几个阶段即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和成虫各期。
由成虫产出的虫卵,在合适条件下发育孵出毛蚴。毛蚴遇到合适的中间宿主(多为淡水螺类)钻入其体内形成胞蚴。从胞蚴无性繁殖成几个或多个雷蚴,然后再由雷蚴发育为更多个尾蚴。尾蚴成熟后从中间宿主螺体内逸出到水中。某些种类的
有些吸虫的卵排出宿生体外后,被其中间宿主(陆地螺)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尾蚴(如胰阔盘吸虫),尾蚴排出后被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在其体内发育为囊蚴,终宿主吞食了含有囊蚴的第二中间宿主而被感染。
4、简述阔盘吸虫的生活史。
阔盘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陆生螺,第二中间宿主为草螽或针蟀。阔盘吸虫的生活史包括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阶段。
成虫寄生在终末宿主胰管内,产出含毛蚴的虫卵,随胰液进入肠腔,再随粪便排至外界。虫卵被第一中间宿主蜗牛吞食孵化出毛蚴,经过母胞蚴、子胞蚴阶段,在子胞蚴体内形成许多短尾型尾蚴。含尾蚴的子胞蚴逐渐移行到蜗牛的气室,并经气孔排出。含尾蚴的子胞蚴离开螺体,附在草上,被第二中间宿主吞食后,尾蚴脱去尾球形成囊蚴。牛、羊在牧地上吞食了含有成熟囊蚴的草螽或针蟀火的感染。
5、简述阔盘吸虫的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及南美洲。在我国,牛、羊胰阔盘吸虫病呈全国性分布,但以东北、内蒙等广大牧区流行严重,一般感染率在50~80%左右。腔阔盘吸虫病流行于南方各省,福建农村耕牛的感染率为32.0~69.9%,福建郊区乳牛的感染率达66.7~70.9%。枝睾阔盘吸虫病分布于贵州、福建、江西、四川等省,福建流行地区的耕牛感染率达82~100%。
牛、羊感染阔盘吸虫的主要季节是夏、秋两季,尤以秋季为甚。
6、简述阔盘吸虫的预防措施。
(1)治疗病畜 疫区每年3~4月份对畜群进行了普遍粪检,检出阳性的家畜逐头治疗,以减少虫卵对草场的污染。
(2)杀灭第一中间宿主蜗牛 第二中间宿主草螽分布普遍,难于消灭。而蜗牛在草原上往往分布较为局限,可在每年5~6月份刚复苏从土内蜇出而尚未开始繁殖时采用人工捕捉,集中火烧或砸碎深埋。乳牛场放养鸡、鸭等,也可消灭牛舍附近、运动场上的蜗牛。
(3)划区放牧 每年7~10月份是草螽体内囊蚴成熟时期,这时应将牛、羊放牧于没有蜗牛的安全地区。因无蜗牛,故该地区的草螽体内也就没有囊蚴,牛、羊也就不会受到感染。
(4)培育无阔盘吸虫的健康畜群 幼畜从断奶放牧开始,移到绝对安全区放牧管理,使其从小就杜绝感染,并逐年扩大健康畜群,最终达到完全净化的目的。
7、简述肝片形吸虫的形态。
肝片形吸虫为片形科、片形属。虫体背腹扁平,外观呈柳树叶状,刚从胆管取出时呈棕红色,固定后变为灰白色。其大小随发育程度不同差别很大,一般成熟的虫体大小为21~41mm×9~14mm,体表生有许多小棘。虫体前部较后部宽,前端作短锥形,锥底突然变宽,呈双肩样突出。口吸盘位于虫体的前端,呈圆形,腹吸盘在双肩样突出水平线下方,与口吸盘距离很近。
8、简述华枝睾吸虫的预防措施。
(1)治疗病畜、病人 对疫区的猪、犬、猫和人应定期检查,并及时治疗。
(2)防止人、畜食入活的囊蚴 疫区禁止用生的或半生的鱼虾及其下脚喂饲猪、犬、猫,人不吃生或半生的鱼虾,注意生、熟食的厨具要分开。
(3)管好人、畜粪便 对人、犬、猫、猪的粪便应堆积发酵后作肥料。防止人、畜粪便流入鱼塘,尤应禁止在鱼塘边修建厕所、猪舍。鱼塘改用牛、羊粪便作肥料。
(4)杀灭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蛳 可结合农业生产清理塘泥或用药物杀灭螺蛳。
9、简述双腔吸虫的流行病学。
双腔吸虫的宿主动物极其广泛,除牛、羊、骆驼、马、驴、猪、犬、兔等各种家畜外,鹿、林麝、猩猩、熊等多种野生动物均可感染,现已记录的哺乳动物宿主已达70余种。动物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感染季节取决于各地的气候条件,我国温暖潮湿的南方地区,蜗牛和蚂蚁可常年活动,因此,动物几乎全年都可感染。而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地区,中间宿主要冬眠,动物的感染就明显具有春、秋两季特点,但动物发病多在冬、春季节。
虫卵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强,在土壤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仍具感染性。对低温的抵抗力更强,虫卵和在第一、第二中间宿主体内的各期幼虫均可越冬,且不丧失感染性。
10、简述双腔吸虫的生活史。
两种双腔吸虫的发育都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陆地螺(蜗牛),第二中间宿主为蚂蚁。
两种双腔吸虫的发育都经过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各期。成虫在终末宿主肝脏胆管、胆囊内产出虫卵,卵随胆汁进入肠腔,再随粪便排至外界。虫卵被第一中间宿主蜗牛吞食后,在其肠腔中孵出毛蚴。经过母胞蚴、子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从子胞蚴的产孔逸出,数十个以至数百个尾蚴集中到一起,形成尾蚴囊群,外面包有黏性物质,称之为黏性球。通过蜗牛呼吸孔排到体外,沾在植物上。黏性球被第二中间宿主蚂蚁吞食以后,在其体内形成囊蚴。牛羊等动物于牧地上吞食了含有囊蚴的蚂蚁而获得感染。囊蚴在牛羊体内的肠道中脱囊,经十二指肠到达胆管,发育为成虫。
11、简述双腔吸虫的预防措施。
(1)定期驱虫 对同一牧地的所有家畜,每年的秋后和冬季进行定期驱虫,以防止虫卵污染草场,并逐步达到净化草场的目的。
(2)灭螺、灭蚁 因地制宜,结合改良牧地,开荒种草,除去灌木丛或烧荒等措施杀灭中间宿主。牧场可养鸡灭螺,人工捕捉蜗牛。流行严重的牧场,可用氯化钾灭螺,每平方米用20~25g。
(3)合理放牧 感染季节,应选择开阔干燥的牧地放牧,尽量避免在中间宿主多的潮湿低洼的牧地上放牧。
12、简述东毕吸虫的流行病学。
东毕吸虫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西南等地。呈地方性流行。青海和内蒙古的个别地区十分严重。
终末宿主主要为牛、羊等反刍动物。马属动物和一些野生哺乳动物常作为保虫宿主。
中间宿主是椎实螺类,包括耳箩卜螺、卵箩卜螺和小土窝螺等。
东毕吸虫病有一定的季节性,一般以5~10月份感染和流行,北方地区多为6~9月份。成年牛感染率常比幼年牛高,黄牛感染率又比水牛为高。
13、简述东毕吸虫的生活史。
东毕吸虫的生活史和日本血吸虫基本相似。雌雄成虫合抱寄生于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内产卵。虫卵随血液循环到肠壁或肝脏内形成结节。胚细胞在卵壳内发育形成毛蚴,毛蚴分泌溶细胞物质并透过卵壳破坏血管壁和肠壁从而使虫卵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逸出毛蚴。毛蚴在水中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椎实螺类即钻入其体内,经过母胞蚴、子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遇到终末宿主后经皮肤感染,经血流到肠系膜静脉发育为成虫。毛蚴在螺体内的发育时间为1个月。终末宿主体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需要1.5~2个月。
14、简述东毕吸虫的预防措施。
(1)定期驱虫 一般应在尾蚴停止感染的秋后进行冬季驱虫,既可治疗病畜,又可消灭感染源。
(2)消灭中间宿主 根据椎实螺的生态学特点,因地制宜,结合农牧业生产,采取有效措施,改变淡水螺的生存条件,进行灭螺,也可用杀螺剂五氯酚钠和氯硝柳胺。
(3)加强饲养卫生管理 严禁接触和饮用疫水,特别在流行区,不得饮用池塘、水田、沟渠、沼泽、湖水,最
(4)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水源 粪便需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使用。
15、简述前殖吸虫的预防措施。
定期驱虫,在流行地区,根据发病的季节动态进行有计划的驱虫。消灭第一中间宿主,有条件地区可用药物杀灭之。防止鸡群啄食蜻蜓及其稚虫,在蜻蜓出现季节,勿在早晨或傍晚及雨后到池塘岸边放牧,以防感染。
16、简述前殖吸虫的生活史。
前殖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各种蜻蜓的成虫及其稚虫。成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随粪便及泄殖腔的排泄物排出体外。虫卵被淡水螺吞食,在其肠内孵出毛蚴,或虫卵遇水孵出毛蚴,进入螺肝发育为胞蚴和尾蚴,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遇到蜻蜓稚虫时,经其肛孔进入体内,钻入腹肌,发育为囊蚴。蜻蜓以稚虫越冬或变为成虫时,囊蚴在其体内均保有活力。家禽因啄食含有囊蚴的蜻蜓稚虫或成虫而感染。囊蚴被家禽消化液溶解,童虫脱囊而出,经肠道进入泄殖腔,转入输卵管或腔上囊,经1~2周发育为成虫。
17、简述异形吸虫的生活史、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
异形吸虫病是由异形吸虫或横川后殖吸虫等所引起。各种异形吸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成虫寄生于鸟类及哺乳动物的肠道,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第二中间宿主包括鱼和蛙。在螺体内经过胞蚴、雷蚴(1~2代)和尾蚴阶段后,尾蚴从螺体逸出,侵入鱼和蛙体内发育成囊蚴,终宿主吞食囊蚴后成虫在小肠寄生。
横川后殖吸虫寄生于犬、猫、猪、人及鹈鹕的小肠中,分布于巴尔干和东亚诸国,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上海、江西、浙江、广东、四川及台湾等省、市均有报道,是一种人畜共患吸虫病。
异形异形吸虫寄生于犬、猫、狐狸及人小肠中,主要分布于东亚诸国,在我国虽有报道,但并不太多。
这些吸虫是通过生食或食未煮熟的淡水鱼而感染。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人勿食生鱼;勿用生的或半生的鱼类做动物饲料。
18、简述双穴吸虫的生活史、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
有翼翼形吸虫属双穴科,寄生于犬、猫、狐、狼、貂的小肠中,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北京、江西和内蒙古等省、市及自治区均有报道。
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为扁卷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青蛙、蟾蜍及其蝌蚪。尾蚴于水中侵入蝌蚪或蛙类的肌肉内变为中尾蚴,是介于尾蚴和囊蚴之间的幼虫型。终末宿主吞食含中尾蚴的蛙类而遭感染。大鼠、小鼠、蛇和鸟类可作为该虫的转续宿主,它们可因吞食青蛙和蟾蜍而感染中尾蚴。终末宿主吞食含中尾蚴的转续宿主而遭感染,10d内即变为成虫。
可采用一般性的预防措施进行防治。
19、简述棘口吸虫的生活史。
棘口吸虫的成虫寄生于肠,但偶尔有侵入胆管的。第一中间宿主为各种淡水螺(小椎实螺、折叠萝卜螺、凸旋螺等),毛蚴侵入螺体后发育为胞蚴,然后经过两代雷蚴至尾蚴。尾蚴可以在子雷蚴体内结囊(如卷棘口吸虫)或逸出后又在原来的螺体内结囊,或侵入其他螺体内结囊,但也有不少尾蚴必须寻找鱼(鲤科)或蝌蚪作为第二中间宿主,有些还可以在植物上结囊。人或动物因偶食含有囊蚴的中间宿主或植物而被感染。童虫附着肠内,约经16~22d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20、简述前后盘吸虫的生活史。
以鹿前后盘吸虫为例。其发育与肝片形吸虫相似,发育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中间宿主淡水螺的参与。鹿前后盘吸虫的成虫在终末宿主的瘤胃里产卵,虫卵进入肠道,混同粪便一起被排出体外,虫卵在外界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成为毛蚴,毛蚴从卵壳内孵出后,进入水中,找到适宜的中间宿主,即钻入其体内,进而发育成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螺体,附着在水草上形成具有感染力的囊蚴。牛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吞食了囊蚴而被感染。囊蚴到达肠道后,童虫从囊内游离出来。童虫在附着瘤胃黏膜之前,要先在小肠、胆管、胆囊和真胃内移行,经过数十天后,到达瘤胃发育为成虫。
(1)传染源 感染前后盘吸虫的牛、羊等各种动物为本病的传染源。鹿前后盘吸虫虫卵的抵抗力很强,在-4℃及-8℃下,经一次和两次短时间的冰冻后,仍保持其生命力,但经冰冻24h后再干燥2~5min虫卵即死亡。
(2)传播途径 经口感染。
(3)易感宿主 中间宿主主要为扁卷螺,其种类很多。前后盘吸虫的终末宿主为牛、绵羊、山羊、水牛、鹿等反刍动物。
(4)流行情况 本病分布于全国各地,据调查,黑龙江省牛的感染率为51.11%,羊为27.7%。
22、写出图中肝片形吸虫所指位置的名称。
1
2 3
4 6 5
7
8
1、口吸盘 2、肠管 3、雄茎囊 4、子宫 5、卵模 6、卵巢 7
23、写出图中华枝睾吸虫所指位置的名称。
1
2
3
4
5
、睾丸 8、卵黄腺
1、口吸盘 2、肠管 3、卵黄腺 4、子宫 5、受精囊 6、睾丸 7、排泄囊
六、论述题
1、详述肝片形吸虫的生活史。
肝片形吸虫的发育需要一个中间宿主参与,其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科的淡水螺。
肝片形吸虫虫卵混同粪便排至宿主体外,虫卵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为毛蚴。毛蚴孵出后借助其周身纤毛的在水中游泳。当遇到适宜的中间宿主小土窝螺时,钻入其体内。发育成为胞蚴,经过无性繁殖,形成了雷蚴。在雷蚴体内发育成为尾蚴或子雷蚴,子雷蚴又可变成尾蚴。尾蚴离开螺体后,脱去尾部并分泌黏性物质,将自己包围起来形成圆形包囊,叫做囊蚴。到了囊蚴阶段时对家畜已具有感染力。终宿主牛羊在吃草或饮水时吞食了囊蚴而获得感染。囊蚴被吞食后于肝脏胆管中逐渐发育为肝片形吸虫的成虫。
2、详述肝片形吸虫的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肝片形吸虫病的传染来源为病畜和带虫者。通过它们的活动,将虫卵散布于自然界中。水和温度为虫卵发育的重要条件。已发育的含有毛蚴的虫卵,只有在光线作用下,才能从卵内孵出毛蚴,毛蚴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只有在水中才能生存,如找不到适宜的中间宿主,一般经过一昼夜的时间大部分可死亡。囊蚴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潮湿的自然环境条件下能保持相当久的感染能力。对干燥和阳光直射比较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因此,在气候适宜和中间宿主存在的情况下,夏秋季节,牛、羊放牧中极易感染肝片吸虫。
(2)传播途径 经口感染。牛羊等动物因食入含囊蚴的饲草或饮水而获感染。
(3)易感宿主 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主要为小土窝螺,另外,还有斯氏萝卜螺、狭萝卜螺等30多种椎实螺,片形吸虫的终末宿主范围较广,主要寄生于黄牛、奶牛、水牛、牦牛、绵羊、山羊、鹿、骆驼等反刍动物。
(4)流行情况 该病呈世界性分布,对牛羊危害十分严重。在我国该病的分布,尤其是畜牧业发达的“三北”地区,如辽、吉、黑、内蒙、青海、新疆、宁夏、甘、陕等省区,深受其害。
3、详述肝片形吸虫的防治措施。
(1)预防性驱虫 驱虫时间和次数可根据流行区的具体情况而定。在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应进行两次驱虫,一次在冬季,另一次在春季。南方因终年放牧,每年可进行三次驱虫。急性病例可随时驱虫。在同一牧地放牧的动物最好同时驱虫,尽量减少感染源。
(2)粪便发酵 家畜的粪便,特别是驱虫后的粪便应堆积发酵产热,以杀死虫卵。
(3)消灭中间宿主 灭螺是预防片形吸虫病的重要措施。可结合农田水利建设,草场改良,填平无用的低洼水泡等措施,以改变螺的孳生条件。也可用化学药物灭螺,如施用l:50 000的硫酸铜,2.5mg/L的血防67等。如牧地面积不大,亦可饲养家鸭,消灭中间宿主。
(4)轮牧 有条件的饲养场,应采取轮牧方式,在低洼牧地上放牧1~2个月后,应将家畜转移到其它无污染的牧地上,这样可以避开感染,防止牛、羊片形吸虫病的发生。
(5)加强饲养、卫生管理 选择在高燥处放牧,动物最好饮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并保持水源清洁,以防感染。从流行区运来的牧草须经处理后,再饲喂动物。
4、详述日本分体吸虫的生活史。
上一篇:新外研版八年级下M10-U2
下一篇: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