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课件 中图版必修1
时间:2025-04-02
时间:2025-04-02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在沂蒙山区,随处可见一些姿态奇特的山峰——崮。 呈圆形的顶部平展开阔,峰巅周围峭壁如削,峭壁 下坡度由陡到缓。崮的荟萃簇集之地,首推临沂市 蒙阴县岱崮镇,在这方圆不足百平方千米的地方, 居然有南、北岱崮,大、小崮,水泉崮,龙须崮等 三十余座。“崮”这种地理形态近日被地质地貌专家们认定为一种新的岩石造型地貌—— “岱崮地貌”。 【学习目标】 1.了解地质作用的概念和含义。
2.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知道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4.理解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一、地质作用1.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 地表形态 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分类
(1)内力作用:由地球内能引起。(2)外力作用: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 重力能 等引起的。
二、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1.岩浆活动
2.地壳运动
(2)地震 ①概念: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动。
构造地震:由构造运动特别是 断裂构造运动 生的.②分类
所产
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 地面塌陷冲击地震:因山崩、滑坡、 原因引起 、陨石坠落等
3.变质作用
地壳中原有的岩石,由于经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的热流变化等 内动力的影响,使其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诱发地震:由人类活动所导致
三、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1.总体表现:使地表物质从高处向低处迁移。重力决定着物质迁移的方 向。 2.主要类型 (1)风化作用:指岩石在地壳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温度 变化、水、大气 及生物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 (2)侵蚀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等对 地表岩石 及其风化物的破坏 作用。 (3)搬运作用:流水、风、冰川等将 风化 和侵蚀作用形成的碎屑物质转 移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4)沉积作用:被风、流水、冰川等搬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 沉积 、堆积的过程。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1)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 冷却凝结 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 固结成岩 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地下深处 高温 、 高压 条件下,发生 变质作用 而成。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 各类岩石 ―→ 上升 外力作用 地表
―→
地下
―→
重新深入
―→
新的岩浆
或重熔再生
3、地质 作用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差异加大
外力作用:夷平地表,使地表差异 减小。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褶皱?褶皱形成的力量来自于哪里?(2)背斜和向斜在岩层的弯曲方向和地貌形态上有什么区别? (3)为什么会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
要点 1
[读图总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 弯曲变形,形成褶皱,来自地球的内部。
要点 2 要点 3
[读图说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向斜 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读图分析]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 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2)从地形上看,C处是 (3)泰山的成因类型与图中 ,形成原因是
。 。 处。 。
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图中 ,良好的储油构造是
(4)图中五个部位不宜修建地下隧道的是
【解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查有关地质构造、构造地貌及其实践指导意义 的题目。正确识别地质构造类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从形态上看,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据此可判断出内部岩层向上拱起的D处为背斜。同样道理, 内部岩层向下弯曲的C处为向斜,但从地形上看,地势较高,成为山岭。向 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从而成为山岭。沿断层线相对上升的
岩块往往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我国的庐山、泰山就是这样形成的。故与图中的A处成因一致。在断层带上,岩块活动,容易诱发地震等灾害,故地震 多发地带多位于断层线附近,即图中E处。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符合力学原
理,较为牢固,因此地下隧道宜建在背斜处,而不宜建在向斜或断层线附近,即图中的C、E处。 【答案】 (1)D (2)山岭 成为山岭 (3)A E 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从而 D
(4)C、E
1.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请你把缺少的部分补充完整。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 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厘米×30厘米的“竹片”(或者是__________)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 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变形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变形过程 比较接近。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上相对应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