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发布时间:2024-11-18

详细地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进行分析,对指导教师们理解教材内容有一定帮助。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统计”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研读教师: 古镇镇镇区 海洲第二小学 学校 袁丽好 老师

一、 单元内容分布及课时安排

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详细地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内容进行分析,对指导教师们理解教材内容有一定帮助。

四、本单元教学难点及解决策略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能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都是用来表示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其中平均数这个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基本都理解了其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但众数、中位数是学生在生活中极少接触的统计量,如何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统计量的意义,并能与平均数的意义区分开来呢?我觉得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回归生活,引出概念。

“中位数和众数”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从未接触到,这是本教材第一次将其引入小学课堂,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学生缺少该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所以,教学要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展开。如:现实生活中找工作人们最关心的工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出示数据,提出:招聘广告中写的“工人月平均工资三千元”能代表大部分工人的工资水平吗?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白有时候用平均数也不能很好地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从而引出“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引入中位数、众数的必要性。

2、关注过程,理解概念。

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比较容易理解,可是教学当中,往往出现学生对“数据”本身指什么都不明白,更谈不上正确找出中位数、众数了。如书本79页练一练第2题,一开始学生很容易觉得这组数据当中没有众数。究其根源是教师教学时省略了把“原始数据”变为“整理数据”或是将“整理数据”还原为“原始数据”这一过程。所以,教师要提供恰当的统计活动平台,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以个人思考和小组交流的形式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真正经历“数据(无序、杂乱)——整理(有序,归类)——统计(可以制成表,也可以直接依次述说某个数据出现几次)——定中位数、众数”这一过程。并对得到的几个统计量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真正理解每个统计量的意义。

3、有效总结,区分概念。

新课教学后及时有效的总结,能帮助学生理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在教学了几个统计量的概念后,结合某道题的具体数据,以表格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各个统计量间的异同点,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概念,便于学生更好地选择统计量反映数据特征。

4、实践应用,掌握策略。

在学生认识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并能准确找出各种统计量以后,教师要紧密结合生活,设计有层次、对比性强的练习题。首先,可以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判断出示的数据是哪个统计量。如“昨天数学小测第1小组得95分的人数最多,这里的95分是( )数”、“第2小组的小测平均分是95分,这里的95分是( )数”;也可以出示一组简单的数据,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找出众数、中位数 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每个统计量表示的意义。接着适当设计一些让学生找中位数、众数的练习,巩固方法;最后,还可以补充如一组数据中有多个众数和没有众数的情况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同一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掌握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的策略。 五、本单元学生常见错例及解决策略 1、P79的练一练的第2题

的每一双皮鞋作为1个数据,并用相应的尺码进行表示,而每种尺码的男式皮鞋的销售数量可看作相应数据的个数。教学中,可以先出示表格,让学生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分清每个数字表示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具体说说“24cm的4双表示有几个24?”并把前两种尺码销售数量还原为“原始数据”写出来,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整个统计表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义了。另外,教师也可以编一道类似的补充练习,加以巩固。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

    大家正在看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限时特价:7 元/份 原价:20元

    支付方式:

    开通VIP包月会员 特价:29元/月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