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2018年秋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新人教版
时间:2025-04-03
时间:2025-04-03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直击中考
1.(潍坊中考)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胡适从另一个侧面评论此事:陈派军人这一次赶走孙文的行动,也许有可以攻击的地方;但我们反对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叛逆”等来做攻击陈炯明的武器。说明胡适(B)
A.被陈炯明收买
B.反对旧道德
C.否定三民主义
D.提倡白话文
2.(营口中考改编)北京天安门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象征。1919年在北京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D)
A.火烧圆明园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3.(杭州中考)人们通常把标志性事件作为定位历史的坐标,下列事件与结论搭配正确的是
(B)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安徽中考改编)下图是沈泊尘先生于20世纪前期创作的一幅名为《山东·青岛》的漫画。与漫画主题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B)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
A.甲午战争
B.五四运动
C.鸦片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5.(郴州中考)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想,由空想而实际行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材料中所说的“世界的革命思想”指的是(C)
A.维新思想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毛泽东思想
6.(宜宾中考)下列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A)
A.《庶民的胜利》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孔子与宪法》
7.(南京中考)“我们党用28年时间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缔造新中国,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党建立这一功勋的起始时间是(C)
A.1840年
B.1919年
C.1921年
D.1949年
8.(鄂尔多斯中考)20世纪初,一位历史人物因创办《青年杂志》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后又成为五四运动的领导人。该历史人物(C)
A.是中共一大上海组代表
B.发表过《庶民的胜利》
C.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D.发表过《文学改良刍议》
9.(安徽中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并且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地健康发展,其具体体现是这次运动大大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而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
——摘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材料中的“它”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依据该材料指出“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是什么。
事件:五四运动。思想活动:加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0.(南京中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在19世纪中叶的外国在华企业中,随后又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清朝官办的企业和70年代兴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中。……到1914年,增加到100万人以上。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达200万人以上。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1)材料一认为,中国无产阶级最早产生于何时?从1914年到1919年,其人数有何新变化? 时间:19世纪中叶。变化:从100万人以上增加到200万人以上。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和学生爱国运动是互为因果的。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们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对国家危亡境遇的警觉,更使青年们认真考虑……以什么思想来救中国……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
——摘编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口号分别是什么?据材料二,归纳其主要影响。
时间:1915年。口号:民主、科学。影响:解放了青年们的思想,启发青年们探索救国真理。
材料三6月3日,北洋军阀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义愤,工人、商人也参加到示威群众中来。……广大的工人阶级参加了五四运动,并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中国历史》(3)五四运动爆发在何地?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6月3日”前后,运动的主力分别是什么?
地点:北京。主力:学生,工人。
11.(娄底中考改编)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器物之路】
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采用西方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等。这些企业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另一批企业,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他们希望通过创办这类企业,将产品投放市场,同外国人竞争,“分洋商之利”。
(1)根据材料分析,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创办的企业有什么不同?器物探索之路有何意义?
19世纪60年代:军事企业。19世纪70年代:民用企业。意义: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建立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制度变革】
材料二1895年,北京1 000多名举人在“公车上书”的呐喊声中展示了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也由此揭开了一场政治变革运动的序幕。
上一篇:高考物理压轴题求解思路
下一篇:货币资金习题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