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的异同
发布时间:2024-11-17
发布时间:2024-11-17
第24卷第1期2006年2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ofChang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Vol.24 No.1
Feb.2006
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的异同
冯天荃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都注重早期经验,测量方法的相似性,4发展的主导因素和人格动力观的不同。
关键词:个体心理学;;中图分类号:B84:文章编号:1673-0887(2006)01-0025-04 ,是在古典精神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两者有着同一渊源,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但它们在解释发展的主导因素以及人格动力观时又存在差异。本文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试图对两个理论之间的异同加以探讨。
全依恋。爱因斯沃斯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与主要的看护者有着更积极的互动交流,离开母亲很少有焦虑,有利于儿童的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不安全依恋型的儿童,其自我发展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明显不足,这些会对个体的心理产生长期负面影响。焦虑———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当养育者离开返回后,对身体接触的需要程度很低。这表明,被父母持续拒绝的儿童可能以远离和回避作为自我保护的方式。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特征是当养育者离开时,儿童会表现出强烈的痛苦;而当养育者回来时,还是不能恢复,同时这种类型的儿童还会感知到生理和情感依恋中的大量内部冲突。最近,一些依恋理论学家提出了第四种依恋的类型:混乱型不安全依恋。这是最不安全的类型,特点是混合了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以十分复杂的方式结合起来。
[1]
一、依恋理论的基本含义
依恋理论作为精神分析的延伸,由约翰 鲍尔比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提出。根据他的研究,依恋是指儿童与看护者之间建立起强烈的、亲密的、持久的联结,双方在此过程中,都会感到满足和愉悦。此外,依恋行为有保护性和建设性的功能。保护性功能指,当儿童遇到危险情境时能够得到看护者的保护。当环境没有危险时,建设性的功能就发挥出来,儿童以看护者为基地探索外部环境。鲍尔比指出感情联结的维系,对人类的生存具有直接的和长远的影响。母婴依恋关系大体可分为两类:安全型和不安全型。看护者对婴儿的照看质量决定依恋关系的类型。
在此基础上,玛丽 爱因斯沃斯(MaryAin2sworth)和他的助手通过实验的观察,发明了陌生情境测验,划分了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和焦虑———反抗型不安
收稿日期:2005212205
二、个体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20世纪初,阿德勒在维也纳创立个体心理
学,他强调人是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追求和
理想,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整体性的、带有目标驱动和社会定向的。
在生命的早期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了有关生活和经历的“规则”或普遍现象,这
26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
些结论和普遍的现象就是最初的认知图式,阿德勒将这种认知图式称为生活风格。阿德勒认为生活风格是在个体很小的时候与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人对生活的主观态度形成了所谓的“私人逻辑”,即观点的集合、个体对生活做出的反应、对世界的看法等等。
阿德勒认为儿童6岁时形成的私人逻辑和生活风格会对儿童做出决定产生影响。如个体在世界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需要使用一个什么样的策略归属到一个社会团体中,这将满足基本的生理和情感需要。生活风格通常会稳定地保持到成年。
出了“社会兴趣”的概念,社会的一分子,中。感,,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而不是个人利益与他人进行积极合作、互助。个体通过与父母、同胞形成的关系,从而习得民族发展的原则、世界归属感和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和能力。
个体心理治疗是个体心理学框架内应用领域的分支,它以个体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为理论基础。个体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发展个体归属感,帮助个体采纳具有社会兴趣和团体感觉的行为方式。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增加个体的自我意识,挑战和修改个体的生活目标和基本概念。莫塞克(Mosak)提出了治疗教育过程中的目标:培养社会兴趣、帮助病人克服灰心和自卑感、修改病人的观点和目标等六个方面。
个体心理治疗也使用“童年回忆”作为诊断工具,让病人回忆童年时期的一些独立事件,可以反映出个体现在的态度、偏好、评价、信念。
会环境之中,个体对社会成员有一种情感,表现为
个体为了社会而不是个人利益与他人进行积极的合作、互助。社会兴趣高的个体倾向于自尊和自我接受,会促使他们对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而社会兴趣低的个体,由于忽视与他人相关的社会利益,会感到焦虑、紧张,从而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缺乏与人合作、互助的能力。
研究发现,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与社会兴趣高的儿童一样,会以对世界和自身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对社会的积。可见,社会兴,。同样地,社会兴趣低与不安全依恋在上述方面也具有相关性。
21两种理论都注重个体早期的生活经验与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一脉相承,两种理论都重视早期经验。个体心理学认为生活风格在儿童四、五岁就已经形成。生活风格是儿童在早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生活和经历的“规则”的最初认知图式。反映出个体对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看法等等。儿童形成什么样的生活风格与家庭教育和环境有关。早期的母子关系为儿童日后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提供了模式,是影响儿童沟通合作能力的重要因素。
依恋理论是指出,儿童为了生存与看护者之间形成了亲密的、持久的、稳定的关系。一般认为,依恋关系在儿童两周岁之内形成,儿童的依恋特征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看护者的养育特征。看护者对儿童的需要有积极地反应,有积极的情感接触,接近儿童,与儿童交流,这样儿童就会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就可能会形成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依恋理论家们认为,不管所处的环境如何,儿童一定会形成一种依恋关系。儿时形成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到个体一生的发展,早期经验与日后形成的关系存在很大的相关性。
31测量方法与内容上的相似性
生活风格测量与成人依恋测量具有相似性。个体心理学的理论学家使用结构访谈和细节访谈来探明病人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访谈的出发点是弄清病人目前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想改变的事情,然后询问个体与父母、同胞兄弟姊妹之间的关
三、依恋理论与个体心理学的内
在关联
(一)基本观点中的相似性
11社会兴趣的高低与依恋类型存在相似性社会兴趣与依恋都是取决于儿童与父母的交往,而且这种交往活动都为儿童提供了探索外部
[2]
世界和与他人交往的必要工具。个体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兴趣的概念,认为人一出生就存在于社
第1期冯天荃: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的异同27
系,从中探究他们对早期家庭关系的认知。此外,还要了解个体早期的经历,来揭示他们对于自身及周围世界的潜在信仰。
Main,Kaplan等人创建了成人依恋访谈工具(AAI),它是用来研究成人的儿童时代依恋关系的半结构式访谈。AAI包含15个按一定顺序设置的问题,要求个体对早期的依恋关系、失去依恋对象、与依恋对象的分离等经历进行回忆和描述,并对这些经历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评价。
通过考察两者的访谈技术,可以发现,它们使用了相似的题目。例如,在AAI中,有一道问题,“请问你与父母哪一方更为亲密?”中的问题则是“你更喜欢谁,?外AAI,法相同。个体心理学研究者发现个体生活风格的信息也是相似的。
(二)依恋理论与个体心理治疗的关系
个体心理学研究者把病人看作是灰心的人,治疗目标就是对病人进行再教育,让他们既能奉献社会又能索取社会。治疗师的目的就是使病人用一种新的方式看待自己、他人、社会。
个体心理学研究者十分重视与病人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关系是建立在合作、信任、尊重的基础上的。他们认为咨询师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真诚的
[2]
理念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的一些研究也开始关注依恋类型与心理治疗的多重关系。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病人的依恋类型与个体心理治疗的关系,(2)治疗师依恋类型与治疗进程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
11病人依恋类型与个体心理治疗的关系在伦敦开展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用AAI量表挑选出一些情感失调并伴有人格障碍的病人,让他们接受一段时间的个别治疗和团体治疗。结果表明安全型依恋的病人的治疗效果优于其它依恋类型的病人,同时冷漠型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
[3]
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另一项研究发现,依恋类型可以作为治疗结果的潜在预测者,尤其对安全型依恋病人的预测准确性相对高一些。
在伦敦做的另一项研究中,Eamesh和Roth
(2000)调查了病人自我报告依恋类型与治疗师
合作关系的相关性。安全型依恋的病人倾向形成有效的合作,恐惧型病人则比较困难。专注型、冷漠型依恋的病人倾向积极合作,渴望亲密、担心被遗弃的病人会努力形成紧密合作。相比而言,当冷漠型病人拒绝自我暴露时,会保护性地忽略合作中的存在的问题或建立一个表面性关注。因此,病人的依恋类型是影响治疗合作的重要参数。
21关系
,。,而专注型依恋的医生由于害怕被拒绝,在这方面就不太擅长。Rubino,Barker等人进行的一项研究,要求来自英国的77名接受训练的治疗师观看了治疗不合作病人的录像后,对这些病人作出反应。结果表明,在焦虑依恋维度上得分高的治疗师更不容易移情,尤其在对安全型依恋和冷漠型依恋的病人表现更为明显。Rubino及其同事的进一步研究指出了原因:“易于焦虑的治疗师可能认为治疗上的不合作是病人要离开治疗的一个暗示,他们由于自身对于被病人抛弃
[5]
的敏感性降低了移情能力”。
在Tyrrell等人的研究中谈到了治疗师的依[6]
恋。他们用成人依恋访谈测量了患有严重精神病的病人和他们的治疗师。结果大部分病人被评定为不安全依恋型,而大多数治疗师是安全自主型的。此外,研究发现当依恋类型是专注型和冷漠型的时候,病人和治疗师之间会出现依恋类型的相互作用效应,治疗师和病人的依恋类型为互补型,如专注型病人与冷漠型治疗师在一起时效果最好。同样地,冷漠型病人与专注型治疗师搭配在一起的时候效果最好。
总之,病人和治疗师的依恋类型对成人个体心理治疗的过程和结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人的自我心理表征和依恋特征,无论反映在关系陈述还是在自我报告,都会在治疗师如何对待病人和治疗反馈中表现出不同。很明显,有很多证据表明了安全依恋类型的好处,在相互关系中感觉到舒适的病人不会过度地担心被拒绝,倾向于形成稳定有效的合作,因此会从治疗中获益更多。
[4]
28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与依恋理论同属精神分析学派,传承了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中重视早期经验、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他们又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把关注点从重视本能转向重视关系,从而提出各自的理论。扩大了自卑的范围,认为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障碍,也会导致自卑。因此,个体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超越和补偿,克服自卑感,从而推动个体的发展,个体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与个体心理学一样,依恋理论学家也认为个体生命早期是弱小的,为了生存下来,他们会主动与看护者形成依恋的情感联结,可以说这是一种适应环境,回避危险的本能选择。这是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繁衍所必需的。在儿童与看护者互动的过程中,,并稳定,,成为今后儿童。两种理论的相关之处表现在社会兴趣高的个体和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对自己、他人和外部世界都有相似的表征,都会以对自身和世界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具有较好的与人互助合作的能力;两种理论都注重早期的生活经验,并且认为这种生活经验带来的影响将伴随个人一生的发展,与日后形成的关系也有很大的相关性;生活风格测量与成人依恋测量使用了相似的题目、相同的对早期记忆的搜寻方法;依恋理论与个体心理治疗存在明显相关:安全型依恋的病人治疗效果最好,治疗预测的准确性也最高,安全型依恋的病人倾向形成有效合作,而恐惧型病人则比较困难。当双方的依恋类型为互补型的时,治疗效果最好。
虽然两种理论同属于精神分析学派,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仍存在一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个体发展的主导因素不同,个体心理学强调内在目的定向和生活环境因素,而依恋理论关注的是个体与看护者之间形成的稳定、持久的亲密情感联结。另一方面,两种理论的人格动力观不同。个体心理学认为是自卑感推动个体不断地去超越和补偿,而依恋理论则认为是个人为了适应环境,本能地形成依恋关系。
(下转第39页)
四、个体心理学与依恋理论的不同之处
尽管两种理论同属于新精神分析学派,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相似中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种理论对发展因素的解释不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提出的生活风格概念,特方式。,固定下来,,为基础。,受到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父母性格、兄妹数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生活风格的形成特点,阿德勒又进一步把这些因素划归为两类,“一类是个体对于虚构目的论的内在目的定向,一类是环境的力量。”由于个体的内在心理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风格。
依恋理论虽然也考虑到了个体内在因素和环境因素,但它的观点集中在个体与看护者之间形成的稳定的、持久的、亲密的情感联结,即依恋关系。依恋的质量和依恋类型的形成与看护者的养育有很大的关系。看护者满足儿童的需要,安抚其情绪,保护其远离危险情境,从而使儿童相信人们是可以信赖的。如果儿童自己可以控制外部的环境,形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积极表征,就可能形成安全依恋,反之,儿童容易形成不安全依恋。
(二)两种理论的人格动力观不同
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生命的早期都是自卑的,软弱和无能感发展成为自卑感。个体心理学研究者最初把自卑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因为身体方面的缺陷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侮辱,而后又
[7]
第1期徐禾:关于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39
系统处理方面对信息提供保护,通过用户密码口令的检查,来识别操作者的权限;利用数值项防止用户利用合法查询推出该用户不应了解的数据。操作权限(密级)的分配,应由财务负责人统一专管,以达到相互控制的目的,明确各自的责任。
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
(3)应发挥国家审计机关、部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
,企业一般来。由,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最基础性的工作,也是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保证。企业的管理哲学和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必须是有效的:管理当局只有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控制才能有效。
责任编辑:庄亚华
三、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
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主要有:
(1)企业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选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得再完善,若没有称职的人员来执行,也不能发挥作用。企业的用人政策直接影响着企业能否吸收有较高能力的人员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记录不真实的情况,度的职能作用,选用和培训,,评,奖优罚劣。
(2)企业必须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帐目,
(上接第28页)
[参考文献]
[1]Ainsworth,MDS,BleharMC,WaterE&WallS.Patternsof
attachment:Apsychologicalstudyofthestrangesituation[M].Hillsdale,NJ:Erlbaum,1978.
[2]ShulmanBH&WattsRE.Adlerianandconstructivepsycho2
therapies:AAdlerianperspective[J].JournalofSocialandPer2sonalRelationships,1997(11):341-361.
[3]FonagyP,LeighTM,SteeleH1Therelationofattachmentstatus
psychiatricclassificationandresponsetopsychotherapy[J].Jour2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6(64):22-31.[4]EamesV,RothA.Patientattachmentorientationandtheearly
workingaliance:Astudyofpatientandtherapistreportsofalli2
ancequalityandruptures[J].(10):421-434.
PsychotherapyResarch,2000
[5]RubinoG,BarkerC,RothT&FearonP.Therapistempathy
anddepthofinterpretationinresponsealliancerupture:Theroleoftherapistandpatientattachmentstyle[J].PsychotherapyRe2search,2000(10):408-420.
[6]TyrrellCL,DozierM,TeagueGB&FallotRD.Effective
treatmentrelationshipsforpersonswithseriouspsychiatricdisor2ders:Theimportanceofattachmentstatesofmind[J].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9(67):725-733.[7]郑希付.现代西方人格心理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
社,1991:1261
责任编辑:庄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