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9.14)卫生知识宣传:蜱虫叮咬防治知识(第33期)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当前环境下如何防止蜱虫叮咬
蜱虫叮咬防治知识
9月13日卫生部发布了关于《蜱的特点及预防控制知识》。蜱,是一种寄生在家畜、鼠类等体表常见的小虫子,但是,今年夏末秋初,这种“小虫子”突然变得不寻常起来,河南、山东等地出现了多个因被蜱虫叮咬致死病例。
一、蜱的特点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米粒大到绿豆粒大小。全世界已发现的蜱约800余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此次河南商城传播疑似无形体病的,是全沟硬蜱。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夏天较活跃,冬天基本不活动。是我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
二、蜱的危害
蜱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三、血液传播可能性很小
当前环境下如何防止蜱虫叮咬
目前已知的无形体病,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蜱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被蜱叮咬了以后和跟蚊子叮咬了以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被蜱咬了以后,因为蜱里面有可能携带一些能够使人致病的细菌或者病毒,这些病毒通过蜱叮咬进入人体内可能使人得病,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可能是最近发现的一种新的病毒引起的。没有病毒和细菌的蜱咬了人以后只是局部的“创伤”,可能有些过敏,没有很严重的后果。
四、环境及家畜蜱的预防控制
(一)环境治理:搞好环境卫生,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搞好环境卫生,有效预防蜱类孳生。
(二)化学防治:普通的杀虫剂就能够杀死蜱虫。敌敌畏、马拉硫磷、杀螟硫磷、倍硫磷、毒死蜱、氯氰菊酯等,家畜、家禽可定期药浴杀蜱。
(三)生物防治:用生物农药藻盖杀(0.12%藻酸丙二醇酯)定期喷洒,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
(四)家畜、家禽的处理:发现家畜、家禽带蜱时,用镊子取下焚烧。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氯氰菊酯等杀虫剂。
五、做好个人防护: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
当前环境下如何防止蜱虫叮咬
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
2、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3、我院校坐落于草木生长旺盛的山岭上,各种昆虫、蚊类、蝇类较多,提醒广大教职工、学员学生注意,在做好蜱虫预防的同时,应尽量减少到草木茂密地方去,更要减少在此类地方坐卧,防止虫类的叮咬。
4、如果发现蜱虫附着,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要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可用煤油、松节油、旱烟油等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六、蜱虫叮咬后发热需及时就医
1、蜱虫叮咬传播的多种疾病的首发症状是发热,被蜱虫咬后出现发热,要到医院进行血常规的检查,如果白细胞和血小板同时出现下降时,一定要提醒医生,自己被“虫子”咬过,有利于医生进行诊断。
当前环境下如何防止蜱虫叮咬
2、该病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
3、一般病例可以通过治疗渡过危险期。被蜱虫咬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被蜱虫咬伤后,发病率一般为万分之一,而“无形体病”临床死亡率大约在2%—8%之间,多发生于老年人。
4、如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支持疗法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