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动物学第九章环节动物门
时间:2025-02-21
时间:2025-02-21
普通动物学 课堂笔记
第八章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环节动物门
1、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环毛蚓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
2、掌握多毛纲、寡毛纲、蛭纲的主要特征
3、了解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门的主要特征、真体腔及身体分节的意义、环毛蚓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及担轮幼虫的结构
环节动物、纽形动物、原腔动物、扁形动物合称蠕虫类,它们的共同特征为:
1、两侧对称
2、没有真正的运动附肢
3、有较发达的皮肤肌肉囊
4、都是以蠕动的方式进行运动
第一节代表动物——环毛蚓
一.外部形态
1.体节及分节现象
体节约为80-100节,生殖孔和环带的位置固定。
具节间沟、体环、围口节、口前叶等结构
同律分节:即组成躯体的体节在形态和机能上大致相同,如:环毛蚓
同律分节的意义:
①环节动物的每一体节几乎等于一个单位。对于加强身体的适应能力,机体新陈代谢是②、分节和群体不同之点:分节的动物,只有1个头和1个神经系统有很大意义的
③体节的出现是对有机结构和生理功能更高级方向进化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由于体节的出现,使环节动物的身体,长度有发展的余地,内部器官有充裕空间
2.运动附肢——刚毛
3.身体与外界相通的孔道:口(第一节)、肛门(最后)、♂生殖孔(1对,第XVIII节腹面)、♀生殖孔(1个,XIV节腹面)、受精囊孔(1~4对)、背孔(从Ⅺ-Ⅻ节起每节间正中都有一个)
二、内部构造
1.体壁层、脏壁层
和次生体腔
(1)皮肌囊(体壁层)
角质膜:位于最外层,较薄表皮层: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间有单细胞腺、感觉细胞
体腔膜:来源于中胚层,极薄,为单层上皮。肌肉层:来源于中胚层,外环肌、内纵肌
运动:体壁肌肉层和刚毛及体液协调作用的结果
思考:扁形动物、原腔动物及环节动物的皮肌囊有何区别?
扁形动物皮肌囊:表皮:单层上皮,腹面具纤毛,间有杆状体、感觉细胞和粘液腺。基膜:无细胞结构,具弹性。肌肉:外环肌、中斜肌、内纵肌、背腹肌。皮肌囊内无腔,被实质填充。运动:由皮肌囊+纤毛+粘液共同完成。
原腔动物皮肌囊:角质层:非细胞层,具保护作用,特厚。表皮层:较薄,两侧、背腹加厚形成体线。肌肉层:只有一层纵肌,未形成完整肌肉层。
内有假体腔
普通动物学 课堂笔记
(2)脏壁层:
脏体腔膜:单层上皮,来源于中胚层。肌肉层:外纵肌、内环肌,来源于中胚层。单层肠上皮:来源于内胚层
(3)真体腔
体壁体腔膜与脏壁体腔膜之间的大空隙称为真体腔
真体腔出现在动物进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A、真体腔的出现使消化管壁出现肌肉,为肠的分化具备了物质基础,为消化系统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可在很大的“空间”盘转和蠕动,使消化率大大提高
B、真体腔的形成,与循环,排泄、生殖系统的关系也极其密切
C、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身体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有利于在土壤中运行
(4)真体腔与假体腔的比较
2.消化系统
消化管
前肠——口(Ⅰ)、口腔(Ⅰ—Ⅲ)、咽(Ⅳ—Ⅴ)、食管(Ⅵ—Ⅷ)、砂囊(Ⅸ—Ⅹ)
中肠——胃(Ⅺ—ⅩⅣ)、肠(自XV节始)
后肠——直肠与肛门合称后肠,消化管后端20多体节
消化腺:单细胞咽腺、食道腺、盲肠(自XXVI节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盲肠)
3.循环系统
1)组成:背血管(能博动,血流从后往前)、腹血管(不能博,血流自前往后)、心脏(环血管,位于VII、IX、XII、XIII节,血流由背向腹流,能博动)、神经下血管(血流由腹向背)、食道侧血管(2条,位于食
道的腹侧)
普通动物学 课堂笔记
2)血液循环途径
3)闭管式循环:血液始终在血管和微血管中进行流动,不流入组织间隙中
4.呼吸和排泄
1)无专门的呼吸器官,主要靠体表进行。
2)排泄系统:环毛蚓无每节一对的大肾管,具有3类小肾管:体壁小肾管、隔膜小肾管、咽头小肾管。后肾型排泄系统:包括肾口、细肾管(血管网)、排泄管及肾孔,是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
思考:原肾管与后肾管有何区别?
5.神经系统:链(索)状神经
(1)中枢N系统:包括脑(咽上神经节,一对)、咽下神经节(第一对神经节)、围咽神经(一对)、腹神经束(2条,双股合成)
(2)周围N系统(外围N):咽上N节前侧发出8-10对神经,分布到口前叶,口腔壁,咽下神经节发出3对神经,分布到体壁和各器官
6.生殖系统
1)♂:精巢2对(X、XI节的精巢囊中)、输精管(1对,XⅢ节)、生殖孔(XⅧ节)
前列腺一对,位于♂
性生殖孔的内侧
普通动物学 课堂笔记
2)♀:卵巢:(1对,XIII)、卵漏斗(2个,XIII节后)、
输卵管(1对,较短)、♀生殖孔(1个,XIV节)
付性腺:纳精囊3对,位于VII-IX节内
3)受精与发育:异体受精、直接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