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未分化肉瘤的病理学特征与免疫组化表型分析
时间:2025-07-05
时间:2025-07-05
目的:分析肝未分化肉瘤的病理形态变化与免疫组化表型,明确其组织学特点及病理学改变。方法:对1例肝未分化肉瘤进行病理学特征分析,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肝未分化肉瘤病理形态改变表现为肿瘤由梭形和上皮样的原始间叶细胞、多核巨细胞及胞浆内嗜酸性小体组成;免疫组化显示AAT阳性,vim-entin与actin灶性阳性;P-CK、MyoD1、S-100均阴性。结论:肝未分化肉瘤是一种罕见
11 O 2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 ieeJun l f a oh s lg 2 1,6 5:0 2—11 h s ra o t p yi oy 0 0 2 ( ) 11 n o Ph o 04
[文章编号] 10 4 1《0 0 0 0 0— 7 8 2 1 )5—1 1 0 02— 3
研究简报
肝未分化肉瘤的病理学特征与免疫组化表型分析王倩 李智 r,(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病理科,东广州 50 8;广州市中医医院病理科, 广 10 0广东广州 5 0 3 ) 1 10
[摘
要]目的: 分析肝未分化肉瘤的病理形态变化与免疫组化表型,明确其组织学特点及病理学改变。方
法: 1例肝未分化肉瘤进行病理学特征分析, S~P法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对用肝未分化肉瘤病理形态改变表现为肿瘤由梭形和上皮样的原始问叶细胞、多核巨细胞及胞浆内嗜酸性小体组成;免疫组化显示 A T阳性,i— A vm et ni at灶性阳性; n与 c n i P—C M o 1 S一10均阴性。结论:未分化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肝原发性肿瘤, K、 yD、 0肝其诊断依赖于病理形态变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该疾病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学和病理学改变,能区别于其它肝脏肿瘤。 [关键词]肝未分化肉瘤;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 Y WOR] U dfrni e acm fi r P to g; mm nhs ce ir h nt e KE DS nieet t sro ao v; a l y I uo ioh ms yp eo p f ad le ho t t y[中图分类号] Q 8;7 6 4 5 Q 8[文献标识码] A di1 .9 9ji n 10 4 1 .0 0 0 .3 o:0 36/. s.0 0— 7 8 2 1 .50 9 s
肝未分化肉瘤 ( nie ni e r ma fi rU L也称型 s列检测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u df r tt s c l e, S ) fe a d a o o v P系
为胚胎性肉瘤、恶性间叶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肿瘤。14 9 6年由 D nvn等…首先描述,9 8年 Sokr ooa 17 t e等对美军病理 c
结
果
研究所的 3例 U L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至今国内外文 1病理检查结果 l S献报道 10余例, 4国内仅见 1 0余例报道。该肿瘤临床表现 1 1肉眼所见送检 1 m
×1 m x . m肝组织 1, . 7a 5e 5e 7块 为肝区占位,组织学发生尚未清楚,易误诊为纤维肉瘤、但且 切面呈囊实性,可见 9c m x8e mx8e m区域呈暗红色,质软,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肝细胞癌等。由于对 U L的病理学改富含血液, S与肝组织之间见一较厚的包膜分隔,边见少许 周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不能确诊。本文对 1例肝未分化肉肝组织,图 1见。瘤的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明肝未分化肉瘤的病理组织学 12镜检瘤组织呈分叶状,阐 .与正常肝组织隔以纤维性假特征和免疫组化表型。为该病的诊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包膜;瘤细胞弥漫排列,大部分呈梭形或星芒状,典型的排无列方式,细胞大小不一,核大、深染,仁不明显,核胞浆量少, 淡粉染色,图 2细胞浆内外可见多少不等成簇排列的嗜酸见;1临床资料
材
料
和
方
法
性小体,还可见奇异形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型瘤细胞未各患者女性,5岁, 1以反复右上腹胀痛 1月余加重 3d入见确切分化,图 3残留肝组织受压, 见;萎缩,变性坏死,炎细院,T检查示:右叶巨大肿块,虑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胞浸润。 C肝考 肿瘤或肉瘤可能。术中见右肝 s、、 5 7 8段肿瘤约 2 m×2 2免疫组化表型 5a 0 a s段肿瘤表面无溃疡,面见黄白色组织及大量血块。 m,7切 A T瘤细胞胞浆呈阳性表达,cn v et A at、i ni细胞胞浆 i m n瘤行右肝肿瘤切除术,术后 2个月无复发、转移。 呈灶性阳性表达; H 3、D 8 M o 1 P—C S一10瘤而 HF 5 C 6、 yD、 K、 02方法
细胞呈阴性表达,图 4—1。见 1
肝脏标本经 1%甲醛液固定, 0石蜡包埋,片 H切 E染色, 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采用 S—P法,具体步骤如下: 将肝脏标本蜡切片常规脱蜡,度脱水;梯滴加 3 H O%: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室温 1 i;加 5正常血清 0r n滴 a%封闭液,7℃ 1 i; 3 0m n滴加鼠抗人单克隆抗体工作液, 4℃过夜;加生物素Ⅱ抗标记液, 7℃ 2 i;加辣根酶标记链 3 0 rn滴 a
讨
论
U L
多发生于 5—1岁的儿童,人患者少见,占 S 0成约
1%。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伴有腹痛, 0肝功能和血清 A P一般无异常。该肿瘤常发生于肝右叶, F单发,体积较大, 境界清楚,可伴坏死、出血及囊性变;下见肿瘤细胞类似于镜胚胎性间叶细胞,多呈梭形,星芒状,可见多核巨细胞,细胞呈片状或成束状,较大的瘤细胞胞浆中或胞浆外可见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小体, A P S表达阳性;瘤组织问质可表现为疏松的黏液样基质,时可见囊性变;例镜下亦可见星芒状或有本
霉卵白素工作液,7℃ 2 n A 3 0mi。D B显色,显微镜下观察 2—
5mn最后苏木素复染, i;脱水,透明,封片。 I抗抗体抗胰蛋白酶 (一1一a tr s, A )细胞角 a niy i A T、 tp n
蛋白(广谱 ) pnct e t, ( a yo r i P—C、 k an K)波形蛋白(iet )巨 v ni、 m n噬细胞( arpae C 6 )肌动蛋白( uc ci at oy m cohg, D 8、 m sl at ni d, e n b at cn克隆号 H 3 ) S一 0白( 0 rtn、 i HF5、 10蛋 S一10 po i)横纹肌肉 e瘤标志 ( o )平滑肌肌动蛋 …… 此处隐藏:87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