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简答题标准答题模板(6)
时间:2025-07-07
时间:2025-07-07
2010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简答题标准答题模板(6)
2010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简答题标准答题思路(6)
13. 人口迁移小专题:
⑴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 经济原因 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⑹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14. 兰州问题:
⑴ 石化工业区不合理:
① 位于河流谷地 工业废气不利于扩散;
② 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造成城市大气污染; ③ 位于城区河流上游,污染城市水源。 ⑵ 山谷地形的不利影响:
① 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 使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城市大气污染; ③ 使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限制。 ⑶ 布局形式与地域形态:
位于黄河谷地,发展被迫沿河流两岸东西延伸 地形、河流 条带式 分散疏松式
( 因 素 ) (地 域 形 态 ) (布 局 形 式 ) 15. 城市小专题
⑴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 ③ 科技发达;
④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
⑤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2010届高考地理专题复习:简答题标准答题模板(6)
⑥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 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 便利的水运。 ⑶ 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① 便捷的交通; ② 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 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 宽广的经济腹地; ⑤ 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 丰富的农副产品; ⑦ 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① 道路狭窄,交通堵塞; ② 居住拥挤; ③ 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④ 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 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 地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产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① 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② 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 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 ④ 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⑷ 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式:环行—放射式 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用: 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 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 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⑸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 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措施: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①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②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③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⑹ 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①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③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⑺ 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上一篇:第4章 电视广告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