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时间:2025-04-03
时间:2025-04-03
浅谈《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释道互补思想
福建建阳张叶华
摘要: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道思想,他以赤壁为依托,反思人生、审视历史、参悟天地,以宏博开放的胸襟,对儒释道思想兼收并蓄、灵活运用,撷取各家精华,弃其糟粕,得以超脱、释怀。
关键词:苏轼前赤壁赋儒释道思想
苏轼《前赤壁赋》一文情、景、理相交融,在对赤壁那优美的山水风月的描绘中蕴含了丰富的儒释思想,这些思想几乎贯穿苏轼一生,了解此文思想内涵对解读他的其它文章亦大有裨益。这篇赋仍然采取主客对话的形式。据考证,这吹箫者是道士杨世昌,苏轼《次孔毅父韵》曾说“杨生自言识音律,洞箫入手清且哀。”吹箫者的身份说明苏轼与道家往来甚密。但吹箫客的箫声及言辞,与其说是经苏轼组织润饰的道士之语,不如说是借道士之口,抒苏轼之思。苏轼与客的问答,正是表现了苏轼思想中矛盾冲突的两个方面。而苏轼最终说服客,则说明他思想得到了解脱,乐观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前赤壁赋》的思想十分丰富。四川教育学院中文系的龙晦教授在他的《从<前赤壁赋>谈苏轼的宗教思想》一文中提及:“我们仅将它分为两个大段。第一段从‘壬戊之秋’起至‘寄遗响于悲风’止,这一大段是运用的道家思想;自此以下为第二大段,第二大段倾注了佛家思想。”但我认为,苏轼的《前赤壁赋》不单是体现了佛道思想,而是儒、释、道思想的融合。苏轼学问博大、宏博开放,对儒释道思想了然于胸,将三种思想融合一体又不着痕迹,这不仅表现其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反映了他已形成与众不同的儒释道互补的思想及“君子如水,随物赋形”的行为准则。下面,我将对《前赤壁赋》一文逐段分析,兼以苏轼的其它文章印证,探索此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其舒卷自如、超逸旷达的襟怀。
一
文章开篇一段情景交融,既如道家仙境,亦与禅宗自然闲适的审美境界相契合。清风微拂、明月徘徊似有情,在轻纱笼罩的江面上,作者携几位好友放歌纵酒,任小舟随风飘荡。无拘无束,何等惬意。此自由境界真令人有飘飘欲仙之感,禅宗有诗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无门关》)此时的苏轼正是在清风明月中暂时摆脱了尘世的喧嚣,陶醉于自然,浑然忘我,飘然欲仙。人本源于自然,佛道两家都向往着自然的真淳。禅宗提倡观照自然、随顺自然、复归自然。“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祖堂集》卷三)在青山绿水中体悟禅悦。“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五灯会元》卷三)“大家颠倒舞春风,惊落杏花飞乱红”(《如净语录》卷上)这是将身心融入于自然、享受自然。道家亦追求返朴归真、天人合一的境界。庄子在《大宗师》中描写理想中的“真人”:“古之真人……翕然而往,翕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苏轼《前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而不知其所止”的笔触与意境同庄子笔下“翕然往来”的境界何其相似。
文章第一段充满了佛道之气,我们仿佛看到作者衣带飘举、乘风而行、遗世独立、陶醉于自然的形象。
二
然而,此时的苏轼并非退隐山林的世外高人,也未达到后期的“天地境界、宇宙情怀”。“乌台诗案”令其几乎丧命,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并要“思过而自新”,几近于流放。写此文时,谪居黄州已有四年,此时的郁愤与苦闷之情可想而知。他游于赤壁的自由是有限的,他的超脱也是暂时的,苦中作乐、悲从中来。因此,在自然美景中,心中块垒隐然作痛。诗言志,故在文章第二段中扣舷而歌,一吐心曲: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本段中的诗描写了苏轼对往事的回顾及此时的心情。那“倚歌而和之”的凄凉的箫声,实际上正是苏轼的心声,故能引起他的共鸣。那么,他在哀怨什么?眷恋什么?为何哭泣?又在倾诉什么呢?让我们在苏轼的诗中寻找答案吧。
这首诗显然并非写实,而是言志。“桂棹兮兰桨”表明自己志洁行芳;“击空明兮溯流光”表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品行。早在少年时期,苏轼就确立了儒
家立身行事的准则和人生的价值取向。他“奋励有当世志”,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唯荆是师”,也不“唯温是随”。“砥砺名节,正色立朝,不务雷同以固禄位。”(《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五十七《叔孙通不能致二生》)因此被新旧两党排挤而屡遭打击,但他始终“不改其度”表现了屈原式的执着与节操,“虽九死其犹未悔。”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则表明苏轼“尊主泽民”的儒家济世思想
和壮志难酬的惆怅。诗中的“美人”应是“言己思念其君”。事实上,苏轼不仅对宋仁宗的选拔、知遇心存感恩,即使对宋神宗也念念不忘报君恩:变法之初,苏轼强烈反对,神宗并未怪罪,反而亲自召见,表示要考虑他的意见;“ …… 此处隐藏:6853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初中新学期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