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7上第二章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第2课时)学案
时间:2025-02-23
时间:2025-02-23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三节世界的地形 (第2课时)教学案
- ------------学看地形图
【学习目标】
1、理解等高线概念,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2、了解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方法。
3、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某地的地形部位,初步学会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山地地形中的各个部位,知道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分别是如何表示的。
2、学会从地形图上估算不同地点的海拔以及地势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小组内互查,如有疑问提出)
看书P37-38 “学看地形图”回答
1、等高线:在地图上,把相同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
2、猜一猜:A、B两处哪个坡度较陡?哪个坡度缓?缓坡、陡坡处的等高线有何区别?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上的数值为海拔,数值大,海拔_____,数值小,海拔_____。等高线密集,坡度 ,等高线稀疏,坡度
3、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来说,平原用海洋用 表示,高原用 表示,高山顶上的积雪和冰
川用 表示,不同深浅的 表示丘陵、山地、高原。
二、小组合作学习(先独立思考,再组内合作)
等高线密集和稀疏对河流的流速有什么影响?
三、学习成果展示(小组交流后汇总并展示成果)
四、教师精讲:
(一)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山地的不同部位
1、判读山顶和鞍部的方法:
山顶:山顶中间高四周低,等高线闭合
鞍部:两个山峰之间的低地为鞍部。
2、判读山脊和山谷的方法
归纳: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山谷
形成河流
3、判读陡崖的方法
陡崖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常用“ ”符号表示
(二)在同一地图上,等高线的特点:
(1)在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
(2)等高线可以重合,但不可以相交
(3)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叫 。同一副地图的等高距
五、课堂检测
1、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高线上注记的高度是相对高度 B同一条等高线上的两点,海拔肯定相同
C等高线闭合的地方,表示的是山峰D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方,表示的是山谷观察下列
2、等高线地形图,根据等高线表示地形方法判断甲、乙两图是否正确,为什么?
3、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A点海拔是 米,A、B两点的
相对高度是 米,山顶C的海
拔大约是 米(3)从A点和
B
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
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为什么?
六、教学反思
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将“等高线的绘制原理”既是难点也是关键点,将它搞清楚是这节课学习的关键。课上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即迎刃而解了。另外还要多加练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