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中国园林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10
发布时间:2024-11-10
摘 要
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中国音乐,文人画及田园诗词艺术所抒发的审美情趣是一致的,纵观其发展,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试从园林、意境及与儒道佛及诗词艺术的相互渗透入手,阐述中国园林的传统特质。 关键词 古典园林,传统文化 ,古代园林 ,古代文化
目录
一:中国园林的特点 ..................................... 1
1、规则式园林 ....................................... 1
1.1. 地形地貌 .................................... 1
1.2. 水体设计 .................................... 1
1.3. 建筑布局 .................................... 1
1.4. 道路广场 .................................... 2
1.5. 种植设计 .................................... 2
1.6. 园林其它景物 ................................ 2
2、自然式园林 ....................................... 2
2.1、地形地貌 .................................... 2
2.2、水体........................................ 3
2.3、建筑........................................ 3
2.4、道路广场 .................................... 3
2.5、种植设计 .................................... 3
2.6、园林其它景物 ................................ 3
3、混合式园林 ....................................... 4
二:论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 5
三:古代园林与古代文化的关系 .......................... 11
参考文献 ............................................. 13
一:中国园林的特点:
园林绿地的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1、规则式园林
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图案式或几何式园林。西方园林,从埃及、希腊、罗马起到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以前,基本上以规则式园林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建筑式园林和17世纪法国勒诺特平面图案式园林为代表。这一类园林,以建筑和建筑式空间布局做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
北京天安门广场园林、大连斯大林广场、南京中山陵园林以及北京天坛公园都属于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的特点:
1.1. 地形地貌
在平原地区,由不同标高的水平面及缓倾斜的平面组成在山地及丘陵地,由阶梯式的大小不同的水平台地、倾斜平面及石级组成。
1.2. 水体设计
外形轮廊均为几何形;多采用整齐式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以及整形水池、壁泉、整形瀑布及运河等为主,其中常以喷泉作为水景的主题。
1.3. 建筑布局
园林不仅个体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均衡的设计,以至建筑群和大规模建筑组群的布局,也采取中轴对称均衡的手法,以主要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式的主轴和副轴控制全园。
1.4. 道路广场
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封闭性的草坪、广场空间,以对称建筑群或规则式林带、树墙包围。道路均为直线、圻线或几何曲线组成,构成方格形或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
1.5. 种植设计
园内花卉布置用以图案为主题的模纹花坛和花境为主,有时布置成大规模的花坛群,树木配置以行列式和对称式为主,并运用大量的绿篱、绿墙以区划和组织空间。树木整形修剪以模拟建筑体形和动物形态为主,如绿柱、绿塔、绿门、绿亭和用常绿树修剪而成的鸟兽等。
1.6. 园林其它景物
除建筑、花坛群、规则式水景和大量喷泉为主景以外,其余常采用盆树、盆花、瓶饰、雕像为主要景物。雕像的基座为规则式,雕像位置多配置于轴线的起点、终点或交点上。
规则式园林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整齐、庄严。
2、自然式园林
又称为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等。我国园林,从有历史记载的周秦时代开始,无论大型的帝皇苑囿和小型的私家园林,多以自然式山水园林为主,古典园林中以北京颐和园、“三海”园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为代表。我国自然式山水园林,从唐代开始影响日本的园林,从18世纪后半期传入英国,从而引起了欧洲园林对古典形式主义的革新运动。广州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兰圃、西苑等属自然式园林。
自然式园林的特点:
2.1、地形地貌
平原地带,地形为自然起伏的和缓地形与人工锥置的若干自然起伏的土丘相结
合,其断面为和缓的曲线。在山地和丘陵地,则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除建筑和广场基地以外不作人工阶梯形的地形改造工作,原有破碎割切的地形地貌也加以人工整理,使其自然。
2.2、水体
其轮廓为自然的曲线,岸为各种自然曲线的倾斜坡度,如有驳岸也是自然山石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以溪涧、河流、自然式瀑布、池沼、湖泊等为主。常以瀑布为水景主题。
2.3、建筑
园林内个体建筑为对称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其建筑群和大规模建筑组群,多采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全园不以轴线控制,而以主要导游线构成的连续构图控制全园。
2.4、道路广场
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的轮廓为自然形的封闭性的空旷草地和广场,以不对称的建筑群、土山、自然式的树丛和林带包围。道路平面和剖面为自然起伏曲折的平面线和竖曲线组成。
2.5、种植设计
园林内种植不成行列式,以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自然之美,花卉布置以花丛、花群为主,不用模纹花坛。树木配植以孤立树、树丛、树林为主,不用规则修剪的绿篱,以自然的树丛、树群、树带来区划和组织园林空间。树木整形不作建筑鸟兽等体形模拟,而以模拟自然界苍老的大树为主。
2.6、园林其它景物
除建筑、自然山水、植物群落为主景以外其余尚采用山石、假石、桩景、盆景、
雕刻为主要景物,其中雕像的基座为自然式,雕像位置多配置于透视线集中的焦点。
自然式园林在中国的历史悠长,绝大多数古典园林都是自然式园林。体现在游人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足不出户而游遍名山名水。如承德避暑山庄集中国大江南北园林于一园之中,游览其中可欣赏到各种风格的园林景观。自然式园林图片很多,我只选出几张供大家欣赏。
3、混合式园林
园林中,如果规则式与自然式比例差不多的园林,可称为混合式园林。如广州烈士陵园。在园林规则中,原有地形平坦的可规划成规则式,原有地形起伏不平,丘陵、水面多的可规划自然式,树木少的可搞规则式,大面积园林,以自然式为宜,小面积以规则式较经济。四周环境为规则式宜规划规则式,四周环境为自然式则宜规划成自然式。林荫道、建筑广场的街心花园等以规则式为宜。居民区、机关、工厂、体育馆、大型建筑物前的绿地以混合式为宜。
广州天河航天奇观就是属混合式园林。
本人认为学校不同于一般园林,如学生上、放校时人流量较大,还有课间休息、举行大型活动等需要较大的场地,所以学校的绿化设计应以混合式为佳,既有传统园林风格,又可保留较大的活动场地。在面积较大的学校,这种风格很常见。
园林中的亭、台、楼、 榭;小品的石凳、石桌、藤架;水池中栽植着荷花等都具有典型的中国园林风味,
二:论中国古典园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园林艺术是通过园林的物质实体反映生活美、表现一定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同时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①。其本质即在于,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所谓园林四要素,以及道路、室内陈设等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富于情趣的饱含艺术意境美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其特点为重视自然美、崇尚意境、追求曲折多变以及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神品格,与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形式美的追求迥异。中国园林于先秦时期发轫,魏晋南北朝是转折点,私家宅园和郊区别墅已相继兴起。经隋唐的发展,掀起过两次皇家园林建设高潮,其间以文人园林面貌出现的私家园林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园林进入总结阶段,尤以明清代的成就突出,现存园林几乎全是这个时期的遗存。皇家园林现多存于北京西郊,而艺术水平更高的私家园林以江南最为集中,它们是中国的园林的两大流派。中国园林的创作高下成败的关键,要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而定,以下试从园林意境、儒道佛及诗画艺术的相互渗透入手,阐述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特质。
2.1、意境的塑造
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的是神、势、气,中国艺术历来主张"师法造化","观象于天,观法于地",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②,古代中国先哲们的时空观是互补共生的,并不像西方近代哲学和科学将时间与空间割裂开;这种古代中国的艺术哲学是一种朴素的整体美学观。其艺术创造追求于象形、图解,追求"术而不作,慎终追远"②。因此特别强调精神,强 调人的主动性,强调主体的思、品、悟;人的审美感知的形成就个体来说,有其生活经历、教育熏陶及文化传统的原由③。
我们都知道研究中国古典艺术必然牵涉到"意境"一词,"意境"一说最早可追溯至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知来冥境,得玄即真"④。按字面来理解"意"即意象,属于主观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范畴,也谓哲学中常提
到的"能指"与"所指"。但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却认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写真感情、真景物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④。然而,"意境"作为一个更加具体的美学概念,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意与境的叠加,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心理学和哲学意味,它的包容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意境这一范畴包含了经验、情感和思想,是中国文人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它通常是通过表现有限而给人无限的感受①,即"景外之景、弦外之音"。因此,中国古典美学特别强调艺术中的"虚境"。即强调虚实结合,即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所以中国书画历来讲究留白,园林亦不例外,造园者在造园布局时,常让幽深的意境半含半露,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隐藏在一个或一组景色的背后,让游者自己去观赏、联想,去领会其深度。更为重要的是,此种境界还包含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情感归宿的执著追求。
如何才能通过表达有限而给人无限的感受呢?中国古代"玄学"亦对此 然而,
有所思考,主要表现在其"贵无"的思想。尽管其基本出发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但它特别追求在情感中达到对无限的体验,同时又将这种对无限的体验诉之于对人生的体验。这样的一种境界,恰恰正是审美的境界!王弼是玄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⑤。总之从王弼的观点来看,对"象"与"意"的了解不能脱离"言"与"象",但要真正的"得意"和"得象"却非要"忘象"和"忘言"不可。这实际就是说,真正的对于"意"的了解是一种即需要"象"但又超脱于"象"的领悟,即超越有限而对"无限"的体验。谈到这种审美体验时,慧能在其《坛经》中亦有他自己的思考,即主张"内外不迷,即离两边,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即主张领悟事物即不能执著于色相,又不执迷于空虚,因为色相只是道的表现形式,它变化无定,但又不离开了色相,执迷于空,因为
离开了色相,便无从找到道了。
2.2、中国古典园林与儒道佛的关系
首先,儒家是以山水作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来加以欣赏的。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等等,都是以道德的眼光去看自然,从中发现某种能和人的道德精神相比拟的东西⑤;这种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思维。另外,儒家所推崇的等级、秩序等观念,在造园布局亦即园林建筑及其景观营造方面亦深有体现;儒家思想对园林设计行为提供了一个完全理性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对园林设计最根本的影响在于提倡营造一个"世俗的气氛"⑥。
和儒家不同,道家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人在自然中所获得的精神慰籍与解脱去看自然山水之美的。《庄子 齐物论》中说"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逍遥游》中被人视为无用的大树,何妨"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⑤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把自然之美与主体的"自喻适志,逍遥无为"相联系,如果说它有象征的意义的话,那是把自然作为"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表现来看的,因而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是由自然所唤起的一种超越出了人世间的烦恼痛苦的自由感,显然这较之于儒家处处从自然中找寻道德精神的比拟象征是对自然的一种更为纯粹的审美感受。"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核心,道家的思想方法和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的基础上的。这一基本逻辑被中国古代的文人们运用于其美学思考和艺术创作之中。在"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艺术的最高目标就是将个人的情感以恰当的方式找到寄托,从而最终获得精神上的解脱,在超越世俗的水平上享受生命之美。"道法自然"的思想包含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其宗旨并非指自然的简单模仿,例如中国山 水画的发展是从描摹现实到表达风景的意境与品质的过程等等。此外,"道法自然"还暗示了一种超越理性思维的直觉,同时还强调了真实体验所具有的重要意义⑥。
中国佛教的观念也与自然山水美的感受相联系,即主张山水的"神趣"并不仅仅只在山水本身,而在通过山水"达恒物之大情"也就是达到佛学所说的"不生不灭,梵我同一"的本体,即佛的"神明"的体现⑤。慧远《佛影铭》曾提到"理玄于万化之表。数绝乎无形无名者也,若乃语其笙寄,则道无不在,或独发于莫寻
之境,或相待于既有之场,独发类乎形,相待类乎 影⑤"。而形、影又是密不可分的,都是同一个佛的"神理"的表现,所以说,"神道无方,触象而寄"。这也是宗炳所谓的"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之意"。慧远在把这种思想同自然山水之美结合时讲到:"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迥晖层岩,凝映虚亭,在阴不映,处暗愈明"⑤和道家自然美的观念相联系,玄学把对自然山水的亲近观赏看作是实现自由、超脱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从自然山水中体验到玄学和佛学所追求的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和解脱,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一种对自然山水的观赏是从自然山水中去领悟玄学、佛理的具现,叫"以玄对山水"⑤。从对自然山水美的观赏和对个体人生存在的体验相结合这一点来看,"以玄对山水"比儒家以自然山水为道德精神的象征,或道家对自然生命所表现出来的自由的愉悦感受更深入了一步。但是"玄"与"山水"终究还是处在外在的关系之中,山水终究还是被当作抽象的玄理来 看的,因而主体的精神、情感和山水还未能达到真正的融洽统一。只有当抽象的玄理落实到个体的日常生活,山水也不在被当作抽象的玄理来看待时,主体和山水之间的融洽统一才是可能的。 以上种种观念、思想曾经相互渗透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活动。然而艺术与哲学相比则是一种更为具体的行为,创作者所有的思想和情感在艺术发生的过程中共同起着作用,理性和感性互相结合,而园林设计又是一项现实的艺术实践活动,虽然它的整体艺术构思需要
借助于某种哲学观念的指导,比如"道法自然",但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则需要更为清晰、明确的视觉概念,这就是所谓的"立意"。于是,寻找表现气韵,意境的理想方式就成为中国古代造园家们的重要任务。而"达意"则是将个人的目的与自然现象联系起来的。
2.3、中国古典园林与文人诗画的关系
前面已经提到了,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艺术形式,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各种哲学体系、宗教理论对山水的独特认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中国人的独特的审美思维方式。 中国山水画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山水印象的永恒意味,有趣的是在中国人的眼中,这样的艺术形象有时是再简单不过的了:即便是一段树枝、一块石头也能象征整个自然界,这便是反映自然的基本质特征的"片段的完整性"⑥。这是典型
的中国式的艺术境界,以极其简约的形式超越空间的局限与介质的束缚。造园之理自然颇通绘画之理,其运动的无灭点透视决定了造园方式是以有限空间的有限景物创造无限意境。
中国园林又名"文人园",是一门绕有书卷气的艺术,诗文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作用还在于把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亦是对园林意境的开拓!正如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中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运矣,故寂然凝思,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①。园林中的楹联、题词或蕴哲理发人深思,或抒情怀令人神怡,或切主题启人心智,这就需要造园者有很高的艺术境界,把握住不同诗词之间所蕴藏的微妙情趣,然后运用于园林艺术之中,正如"古人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之中"①。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画境"的追求必然在其具体造园手法上有所体现,清朝画家沈宗骞在其《芥舟学画编》中讲到布局时说:"凡作一图,若不先立主见,漫为填补,东添西凑,使一局物色各不相顾最是大病,先要将疏密虚实,大意早定,洒然落墨,彼此相生而相应,浓淡相间而相成,拆开则逐物有致,合拢则通体联络,自顶及踵,其烟岚云树,树落平原,曲折可通,总有一气贯注之势,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增之不得,减之不得,如天成,如铸就,方合古人布局之法"①。当然,体现在园林艺术中则需要考虑空间流动、时令变化等等,但整体思想应该是一致的。关于园林艺术的选址布局。明朝造园大师计成在其《园冶》中说:"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来往之通衢,选胜落村,籍参差之深树"①。汪菊渊说:"相地合宜,构园得体,景以境出,取势为主,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起结开合,多样统一"①。总之,布局应相势取势,随地形起伏变化和形势的开展而布置相宜的景物,"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宜亭斯亭,宜榭斯榭,就是所说的"得景随形"之理。
然而,绘画艺术是纯粹的视觉艺术,园林艺术则有空间,有空间就有人的介入,就需要考虑功能及人的流线、视野来布局,人除视觉外还有听觉、嗅觉和触觉,就需要造园者调动一切因素使人产生最美妙的感受。然而,人又是有思想及情绪变化的,因而园林欣赏则是园林艺术的再创造过程,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情感,运用联想、想象、移情等一切思维活动,参与园林意象的再创
造。需要指出的是人类的情感与自然的美不是孤立的和片断性的,而是整体统一的美学现象。"景"不是静止的,断章取义的画面,而是与四季变化和情绪状态 有关的观念产物。这就决定了造园家具有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并能融入自身的独特体验。关于景的四季变化,古人亦早有思考。如"白云缭绕,雨雾迷茫,月色朦胧,曲径通幽"①;这月色和烟雨之中隐约可见的虚幻超凡的世界,比起风和日丽所显现的园林实境更有一番韵味。
由上可见,中国古代各种哲学体系、宗教理论曾深刻的影响着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思。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古典园林表达了中国人对于自然美的一种特别亲切、特别敏锐的感受能力。它是一种有形的诗或立体的画,更具体而典型地反映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无限留恋。
三:古代园林与古代文化的关系
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和日本,其共性是一种内在的、含蓄的,一种心灵境界的阐释,要求意境,讲究意趣,追求神韵。
正如东方园林中受自然哲学的影响,加之佛教、儒学和道的深入,形成特色的东方审美方式和艺术表现形式,如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和日本的枯山水茶道式园林。择其道而为之,以“禅学”和“无为”的人文境界,建立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园林风格。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萌芽于殷商时代,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渐趋成熟。近代中国园林凝聚历代文化精髓,融合佛道儒三家,形成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自然无趣。“虽有人作,宛自天开”(《园冶》)是中国造园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融艺术和现实于一体,将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人的审美情趣与理想水乳交融的交织于一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人在那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体制下,在从野蛮的山顶聚居到华夏大地的大一统,没有了蛮族的统治与厮杀,一种温和平静的社会气氛,再加上儒、道、佛的洗礼,中庸思想根深蒂固,后又有程朱理学加以催化,中华这样一个东方的文明国度终于定立下来,她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在引导着自己走的每一步。
中国文化“儒道互补”(李哲厚《美的历程》)理性社会和感性心理互织,中国文化讲究自然。也正如同山水园林艺术中叠山设水各有其道,“使宽处可容走马,窄处难以藏针”无处不“得体”。同时中国园林中所用“借景”“引景”“漏景”等手法也正反映着中国文化之中所包括的道教思想,还有园林亭阁之中的“藻井”,借“藻井”来防灾,形而上学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庭院深深深几许”理性所归。人们乐此不疲。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充分体现了士大夫的逸情与洒脱。文化的碰撞最终走向全面融合。“以神遇而不以目视”道之所致,“我与万物合而为一”无我之境界出也。“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雄会万师”此所谓之境界,实乃“空灵”。与造园中“以有限面积造无线空间”(陈从周《说园》)属同理。以小见大。“情”之所属,亦有“理”也。
在中国文化史上,宋明两代艺术作品境界颇高,如宋瓷,明家具,大概皆因
清淡而为之吧!“无欲”是佛教所提倡的境界。无欲则无求。中国人的审美倾向亦“空”,付之于文化上则“无为”,则“净”则“恒”。“得鱼忘荃”,“得意忘象”。 “假亦真时,真亦假”“假山如真方妙,真山的假便奇”(陈从周《说园》)所谓“无形之景”“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此种境界需造化为之,俗骨难以意会,其在“有”“无”之间,不可言传。
中国园林建筑中,多用木材,且皆横向发展,多低矮,“中庸所致”,在“同中求变,变中求同”。
中国园林中,对比之间求统一,曲中有直,多对称、中庸之延伸,无处不在,亦是国人审美之标准。是既要有所出又无伤雅致,取其中间之态。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便是其例,因此隐士的文艺作品多丰富,像徐谓之行径者极微,亦是此理。
同时用才为木,亦有其精神意义。木之于石,其有生机,取自大自然,有生命,性柔和温暖,富有亲和力,亦是国人文化“善“的体现。
园林文化中之简约以成定格,重简轻繁,园景宜藏不宜泄,多隔,且“禁欲”,极其含蓄。中国人要求自己“无欲则刚”,其中孕育着无数的哲理,建立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
无论是中国的山水园林还是日本的枯山水和茶道园林,都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引导,一种更深意义的围合和建立,以人为本,以大自然为载体,以园林为媒介,用气韵生动的东方审美哲学,构架一个东方的心灵归宿。
中国,日本两个东方国家,因其各自的历史进程、人文风情和哲学,构成其独具性灵的文化特色,和谦逊的东方格调。
参考文献
【1】 周武忠:《城市园林艺术》 东南大学出版社,2. 2000,3. 9版
【2】柳冠中: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装饰》中国装饰杂志社,5. 第101期
【3】李泽厚:《美学四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 2001,8. 1版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0. 1986,11. 12版
【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安徽文艺出版
【6】吴家骅(著).叶 南(译):《景观形态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5版
【7】蔡方鹿,华夏圣学——儒学与中国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8】红建平,吴永和。玄学与禅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4] 刘托,
园林艺术欣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997。
【9】周武忠,中国园林艺术[M].上海:中华书局,1991。
【10】牛彦军,自然与人性的结合——从中国文化传统看中国建筑的“天人合一”性[J].华中建筑,1996,(1)。
【11】姚冈,以竹为景,弘扬文化[J].中国园林,1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