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理复习题
时间:2025-04-23
时间:2025-04-23
说明:
1、期末总评成绩=20%平时成绩+20%实践成绩+60%期末成绩
2、期末成绩=50%主观题(课堂随堂)+50%客观题(上机)
3、主观题(50分,共三个大题):说明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形式。 (带书,不能带手机,独立完成)
4、客观题(50分):单选(每小题1分,共35分)、多选(每小题1分,共10分)、判断(每小题0.5分,共5分)。
(闭卷,不能带手机和任何资料;学生证和身份证两证齐全)
4、考试时间:主观题(两节课90分钟);客观题30分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按章节比例随机抽取35道题,每小题1分,共35分)
绪论(共8个)
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 A )
A. 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C.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 C )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3.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 C )
A.马克思恩格斯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B.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罪恶的正确批判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马克思科学地预见了全球化的性质和结果
4.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5.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 )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
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
6.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
A.吐故纳新 B. 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7.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之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8.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是( D)
A.凡是经典著作中阐述的思想我们都必须坚持
B.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C.应当用儒家思想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
D.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章(共46个)
1.哲学基本问题是(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 C )的依据。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
A.实物 B.具有体积和重量
C.运动 D.客观实在性
5.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B )
A.时间的有限性 B.时间的不可逆性
C.时间的客观性 D.时间的相对性
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A )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 D )
A.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
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9.“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的观点是( C )
A.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夸大了主观条件的作用
C.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D.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10.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B )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11.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C )
A.变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1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说明( A )
A.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
C.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 此处隐藏:16422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数据分析和用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