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角度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时间:2025-04-05
时间:2025-04-05
从社会学角度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班级
从社会学角度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社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究其根源在于大学生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就业难”伪现象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大学毕业生社会化;“就业难”伪现象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的一股优秀的人力资源,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更有着非凡的意义。在这个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吃上“皇粮”的今天,毕业包分配已不复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却一再的成为社会、学校、毕业生、家长关注的焦点问题。难道社会劳动力市场已趋于饱和?难道大学毕业生就业没有了市场竞争力了吗?难道大学毕业生真的是供大于求吗?以下让我从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做一个简要论述。
一、大环境下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前的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由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变。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势必会给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就业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当然也就从而间接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第一、逐步形成的“风险社会”,所谓的“风险社会”是指在社会中存在一些或者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这样的特征在市场经济国家体现的更加明显。在今天这个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导经济体制的中国,大学毕业生毕业包分配现象已不复存在,从而增加大学生就业的不确定因素,中国必定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社会必将处于高度的不确定中。
第二、近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直接造成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供需平衡是这一市场的基本规则,供需一旦失衡,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第三、在当今的社会中,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一方面,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势必会造成数量与质量的失衡发展,教育资源紧张化,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大大下降。另一方面,当代的大学教育与现实社会存在脱节,紧密性缺乏,造成大学毕业生并非用人单位所需要人力资源。再者,文凭的贬值,如今的用人单位在用人上更注重的雇佣者的实际工作能力,而非是雇佣者的理论文化程度,所以也造
成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总的来说还是当代大学毕业生人力资本缺乏。
第四、当代大学毕业生缺乏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特征是:(1)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由结构的各个要素组成,它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2)社会资本只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为提供便利,具有不可转让性。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极度缺乏,提别是大部分的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来说就更加缺乏了。
二、内部因素的影响:社会化水平不高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它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个体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成为社会化的核心内容。一些学生的观念仍停留在“天之骄子”时代,仍以社会精英自居,重实惠、求时尚,只想“梦想中的地方去工作”,妄想一毕业就能走上管理和领导岗位。
二是社会角色素质培养不够。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大多数人基本停留在“学生角色”的状态中,“职业角色”的启发和教育少而又少,难以实现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其次是大学生的社会流动意识不强。在转型社会中,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的流动性更大。由于职业和岗位的变动愈加频繁,大学生“铁饭碗”现象将不复存在。然而,相当多的大学生还一心想捧“铁饭碗”,以工作区域来确定就业单位,不屑基层锻炼,盲目追求“高层、高位”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淡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期望较高,没有具体的、正确的、准确的定位。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上拥有误区:他们要求工作必须与所学专业吻合。要到待遇好的单位、机关、大公司。选择基层工作的意识不够。
三、外部因素:社会风气的影响
社会上存在“标签”效应与“暗箱”操作。选人用人的时候,应为“标签”效应,将不少的大学毕业生拒之门外,比如注重应聘者是否是党员、是否得过奖学金、是否是学生干部、是否拥有四级、六级证书等等。至于“暗箱”操作,那更是人才流通市场中的一个“毒瘤”,它导致了不公平的竞争。有些用人单位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没有从自身的需求和发展招聘所需的人才,用人上也不量才以用,很多都是通过内定的形式来招聘人员,走走假象,走走过场。
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之风,要招就招高学历,“虚荣心”在作怪,相当多的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工作经验,希望招来即用,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这对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的大学毕业生来说,选择的自由 …… 此处隐藏:947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