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时间:2025-04-06
时间:2025-04-0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
(一) 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题目的意思:
“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违背道义
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学生翻译)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很好。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政”。
(三)精读品味
(1)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是比不上。 “人和”是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比较,那哪个更为重要呢? 对,“人和”比较重要。那又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看。
(2)“三里之城”的“三里”是什么意思呢?对,三里是周围,方圆的意思;城,是指内城,郭,是个古今异词,古义:外城,今义:姓氏;那“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又是什么意思呢,对,“环”名词作状语,是围的意思。第一个而,表顺接;第二个表转折,是“却”的意思。
好,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很好。这句话的意思是: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我们再接下去看,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学生朗读)
“城”是城墙的意思, “池”是指护城河。池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今指水塘;“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灰甲;坚利,是指坚固锋利。 米粟,是指粮食。那“委而去之”的“委”是什么意思呢?
对,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指离开,去也是古今异义词,今义:往,到。
好,还是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
这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对,“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4)好,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完后面的几句话,“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最后”,
师:读得很好,故是所以的意思,域,本来是名词,但是,在这里却用作动词,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域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居住,定居。以是凭,靠的意思。 固国,巩固国防,固,也是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也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为震摄。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我们接下去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寡助之至”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至”是指极点;亲戚,是古今异词,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畔,是通假字,通“叛”,背叛。顺,归顺,服从。
(5)课文的大意我们已经分析完了,现在,请全体同学们再有感情地大声地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五)讨论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 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 地利 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 …… 此处隐藏:281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新闻的框架理论简介
下一篇:改善提案奖励办法(试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