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五章学习笔记
发布时间:2024-11-10
发布时间:2024-11-10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学习笔记
臧岩兵
〖知识点〗
●知觉的定义:
指的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重要性
为什么知觉对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十分重要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来说十分重要。
〖主要学习心得〗
知觉概念的理解:
1、对自己所在的环境;
2、赋予意义;
3、组织和解释他们的感觉;
4、是一个过程。 因此:重点是对自己所在的环境的感觉印象。我本人所处淮安市楚州城区外部环境,本人的工作场所康乃馨公司内部环境的感觉印象。不同的人有受其认识的局限性,会对自己所在环境内的人或事印象感觉不一样。
〖实际应用〗
1、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盲人摸象的故事,因为这些人受到视觉障碍,对大象地认识,也是一种知觉。
结论:我们在日常管理中,会受到自己教育程度、专业范围和专业深度、工作经历等局限性,对目前自己所处的环境感觉印象是片面的。会作出错误的认知,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及沟通交流中澄清,防止犯个人主观主义和个人经验错误。
●影响知觉的因素
〖知识点〗
对上面人们对“庐山”的不同知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呢?其主要影响因素在以下三个方面:
1、知觉者
2、知觉目标
3、知觉情境
〖实际应用〗
影响知觉的因素,可以指导我们,知觉的差异受到这三个方面影响,可以理解为
1、人的本身影响因素,对上图中列出受“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影响,但在实际中并不限于此,除此以外还会受到个人知识结构和专业领域,特别是一些专业性的知觉,就是所谓的“隔行如隔山”,直接决定知觉是否正确。
2、所处环境,所处的环境上图列出受“时间、工作设置、社会设置”影响,但在实际知觉中,知觉环境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人会受环境影响在特定的年代时由“单纯”变得有“思想”,知觉会发生变化。
3、知觉的对象或目标,上图中列出了“新奇、运动、声音、规模、背景、类似、靠近”。
我们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故乡,我们对孙悟空作为对象,我的知觉:知觉者是我本人、知觉对象是孙悟空、知觉环境是西游记喜欢阅读。
孙悟空的成长历程中,分为三个阶段去知觉,
第一阶段:大闹天宫时孙悟空:是一个具有叛逆思想、个性明显,不守规矩,不尊重同僚,人际关系不和偕,但自身业务能力很强,在天宫中没有可比也无对手,因此自我感觉最适合担领导,认为“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最后因犯扰乱天秩序、损坏天宫财产等,没有跳出佛祖的手掌,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
第二阶段:取经过程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忠诚有责任心、不畏艰难,有正义感孙悟空,但,虽因“白骨精事件”唐僧知觉错误,但没有影响他的忠诚,服从性有所改善,但还需要紧箍咒,但可以发现其业务能力下降,五百年前天宫中无对手,在取经过程中一些有背景的妖魔,他都没办法,可以说明五百年来因环境,个人的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不够,还停留在五百年前状态,而妖魔都通过学习和提升,业务能力增强所致。
第三阶段:取经后成佛的孙悟空:认同佛界价值观,没有紧箍咒,成为造福人类的佛。
从孙悟空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员工的成长历程,这是我的知觉。
●对人知觉:对他人做出判断
1、归因理论
〖知识点〗
归因理论:我们观察某一个个体行为时,总是试图判断它是由于内部原因还是外部原因引起的。但是这种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
(1)区别性;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行为。
(2)一致性:每个人面对相似情境都有相同反应。
(3)一贯性:不论时间怎样变化,是否都表现出相同的行为?
〖实际应用〗 基本归因错误: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但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我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的偏差
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的归因;
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却倾向于作外部的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
因此在对下属的评价时要注意,防止有这样的错误。
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和组织还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能力或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运气或同事)。
赌徒是如何堕落的:赢了的时候往往把结果归功于自己的技术和“人品”,输了的时候则埋怨运气不好,于是他们似乎从来都会在赌博中忘记发牌还要服从“概率论”的科学光环。做人要合乎儒家的中庸之道,只要我们再为自己服务的时候不要过分的产生偏见,相信这种本能会在物种进化论中永远的为你“光荣站岗”。
2、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3、捷径在组织中的具体应用
(1)招聘面试
(2)绩效期望
(3
)自我实现预言
(4)种族轮廓
(5)绩效评估
●应该如何决策
1、理性决策模型
理性就是在具体的限定条件下做出稳定的、价值最大化的选择。
理性模型的假设:
(1)问题清晰。
(2)所有选项已知
(3)偏好明确
(4)偏好稳定
(5)没有时间和费用的限制
(6)最终选择效果最佳
2、在决策中提高创造性
●在组织中如何做出实际的决策
1、有限性
2、常见的偏见和错误
三国演义中人物决策能力:诸葛亮预先知、司马懿当时知、曹操过后知、孙权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都存决策偏见所致
3、直觉模型
所谓的“拍脑袋”,什么时侯人们最可能“拍脑袋”?
只有在以上情况下需要,但这些情况是相对的,完全取决决策者的教育、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有些对某些人需要拍脑袋,便对其它人并不需要“拍脑袋”
4、个体差异
人格和性别差异
5、组织的限制
(1)绩效评估
(2)奖励体系
(3)正规规则
(4)系统中强加的时间限制
(5)历史惯例
6、文化差异
●决策中的道德问题
1、三种道德决策标准
决策者,尤其是在组织中以效益为目标的决策者,对功利主义标准感到合
适。当以组织和董事会的最大利益作为标准时,可以对很多有争议的活动作出裁决。随着整个社会在人权和社会公正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企业决策者的这种观点需要变革,管理者也需要提高非功利方面的道德标准。今天的管理者面对着强大的挑战,在使用人权和社会公正等标准进行决策时,远不如运用功利主义标准(如效率和效益方面的影响)那么明确。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管理者的决策受到批评和指责。许多行为是符合功利主义标准的,如:提高价格、出售不利于顾客健康的产品、关闭工厂、大量裁员等,但这受到其它标准的挑战。一项好的决策不能仅使用一种标准就作出判断。
2、道德和民族文化
没有全球统一的道德标准。
“对错标准的清晰”我们公司实施标准化战略,更需要管理标准来评判管理是否有效,是否高效卓越;产品标准是否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超越顾客期望,现在食品安全问题,食品行业是道德行业,作为生产食品企业和业主,在决策时就存在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