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角地绿化改造的原则与思路
时间:2025-04-29
时间:2025-04-29
低碳
158
安徽农学通报,AnhuiA鲥.Sci.Bull.2010,16(14)
城市边角地绿化改造的原则与思路
黄宏章
(惠州大亚湾芳园绿化有限公司,广东惠州516083)
摘造。
要:城市边角地绿化改造是政府和园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要提出遵循生态优先、低碳节能、见缝
插绿的原则,以“因地制宜、合理改造,崇尚自然、不拘古今,经济实惠、便民利民”的思路对城市边角地进行绿化改关键词:城市边角地;绿化改造:原则;思路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731(2010)14—1
58—002
随着城市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绿化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零碎版图一“城市边角地”。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霍德华早在lOOa前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其核心是“绿色包围城市”。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其核心是“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然而,城市边角地的存在显然与霍德华和钱学森观点相悖,同时,城市边角地还存在着“散、脏、乱、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市民生活和城市形象。绿化不是“栽花种草”的小事,绿化中有大科学、大艺术、大事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如何对这些面积不一、形状不规则、分布零散的边角地进行绿化改造,是政府和园林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周期长、生态功效强。乔木、灌木、草坪组成的植物群落,其综合生态效益高,如释氧固碳、蒸腾吸热、减尘滞尘、减菌灭菌及减污等为单一草坪的4—5倍;单纯的乔木林地,比单纯的草坪其生态效益要高出26倍;乔、灌、草组成的群落绿地,其养护管理的投入,仅为单一草坪的1/3。可见,科学的绿化和绿地改造质量对低碳的贡献是巨大的。
从园林的角度来看,低碳战略的主动行为就是绿化。城市绿化通过增加城市绿量和绿化覆盖率,提高公共绿地的质量,科学布局绿地的分布和结构,使树木生长茁壮茂盛,促使城市绿地吸碳放氧的能力最大化。通过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的绿化设计,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对于建设真正的零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践低碳战略的进程中,作为城市园林工作者,应该更多思考的不是时髦理念,而是如何实现城市树木绿量的最大化和绿地养护管理质量的最优化,让植物最大限度地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建设低碳城市和宜居城市作出贡献。
1.3坚持见缝插绿的原则
秉承“见缝插绿、土不露天、四季常青、乔灌花草配套”的理念,做到“见缝插绿”,充分展示植物本身的形、色、昧的特点和季节变化,表现自然美。本着“适地适树,乡土为本”、“四季常青,四季有花”的理念,模拟自然的生态群落,按照上、中、下3层进行设计。上层乔木以常绿树和落叶乔木为主,以保证夏景的浓荫与冬季有景可观。
l城市边角地绿化改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即“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优于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性”。它包括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三大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建立生态优先型经济,即以生态资本保值增值为基础的绿色经济,追求绿色经济效益最大化。
新时期,生态需求已成为城市生活的“第一需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状况,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积极构建优美人居环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等,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第一需求”,是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重要前提。生态优先是绿化工作最大的“以人为本”,是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对城市绿化提出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1.2坚持低碳节能的原则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点的发展模式,不仅是一场大规模环境革命,更是一场深刻经济变革。据科学实验分析,城市大面积种植草坪养护耗费大,生态效益不理想,而种植乔木林养护成本低、节约水资源、生长
2城市边角地绿化改造的基本思路
2.1因地制宜,合理改造
根据城市边角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质地、自然属性及分布特点,重新规划定位其作为观赏绿地的功能定位。可以这样认为,“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
作者简介:黄宏章,男,本科,研究方向:园林建筑与施工。收稿日期:2010-06—11
低碳
第16卷14期黄宏章浅谈城市边角地绿化改造的原则与思路159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崇尚自然,不拘古今
城市边角地是典型的废地、烂地、死角地,要使其获得新生,必须遵循“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法则,以不拘古今的理念贯穿于整个设计与建造中。只有将有限的边角地空间利用自然、师法自然, …… 此处隐藏:2208字,全部文档内容请下载后查看。喜欢就下载吧 ……
上一篇:全等三角形测试题
下一篇:10.互联网产品用户体验的要素